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實電影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實電影

中文名: 真實電影

外文名: Cinéma vérité

導 演: Springer

對白語言: 英語

真實電影 (Cinéma vérité),為1960年代法國發起之一派根源於紀錄片的寫實主義電影類型。Cinéma vérité意為「真實的電影」,這個語彙翻譯自蘇聯導演維爾托夫 (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電影Kino-Pravda,原意為藉由並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獲取被掩蓋的真實。Cinéma vérité流派的影片在攝影技巧上受維爾托夫的影響,但未必是要達到與他相同的目的。[1]

來源

1922年羅伯特·弗拉哈迪 (Robert Flaherty)所導的影片《北方的納奴克 (Nanook of the North)》有時被視為真實電影的始祖。該片除了影像和後制加上的配樂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為輔助,這與真實電影讓影像自己說話的立場符合。但是《北方的納奴克》缺乏對白並不是由於某種立場,而是當時的攝影技術還無法做到現場收音。

簡介

源於1950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此潮流對日後紀錄片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個潮流分為「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兩個分支,代表人物分別是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讓·魯什和埃德加·莫蘭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準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製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直接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戈達爾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特點

真實電影作為一種製片方式具有下列特點:

1.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

2.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3.影片的攝製組只由三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自剪輯底片。

4.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這是「真實電影」有別於「直接電影」的最重要因素。

起源及代表

起源

輕型攝影機的出現

電影真實觀念的演進

錄音技術的變化

代表人物

讓·魯什,德魯小組,懷斯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