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无全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无全牛,汉语成语,【拼音】:mù wú quán niú,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庖丁宰牛经验丰富,技术纯熟,对牛的内部构造了如指掌。他眼中出现的不是整牛是一幅清晰的解剖图谱。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1]
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示例】:
晋·孙兴公《游天台山赋》:“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全无。”
唐·杨承和《梁守谦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刍豢悦口。
相关成语
【近义词】:游刃有余
【反义词】:
典故
庖丁是战国时期魏国一位著名的厨师,他肢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体,只见他手触、肩靠、脚踩、膝顶,每招每式都非常优美,牛的肢体分解时发出的声音配合着他的动作,也是显得很美妙动听,就像音乐一样。他解牛,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梁惠王看了一会,感到简直是不可思议,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太妙了!你的技艺是怎么达到这么纯熟的地步的?”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因为我对解牛这项工作非常热爱,所以干起来就全神贯注。而且,我也是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才达到今天这种境界的。我刚开始解牛时,眼睛里看到的是整个一条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三年以后,我眼里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了,而是牛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的东西。这样的话,我在解牛的时候,就知道哪儿是皮肉,哪儿是筋骨,下刀的时侯,刀就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根本就碰不到骨头。我现在就是闭上眼睛,也可以熟练地解牛,毫不费力。”
庖丁又指着自己用的刀,说:“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还跟新的一样,而别的厨师,一个多月,最多一年就要换把刀。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解牛的诀窍,刀老是碰到骨头的缘故。”梁惠王听得如醉如痴,不住地点头,而庖丁在说话之间又解完了一头牛。[2]
视频
成语故事 第110集 目无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