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盜毒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盜毒蛾 學名:Porthesia similes Fueszly 類屬:盜毒蛾屬

形態特徵

成蟲:雄蟲體長12-18毫米,翅展30-40毫米。體翅均白色,雌蟲體長35-45毫米。櫛齒棕黃色;外側黑褐色;頭、胸、腹部基半部和足白色微帶黃色,腹部其餘部分和髒毛簇黃色;前翅後緣近臀角處有1-2個褐色斑紋,有的個體內側褐色斑不明顯。前翅前緣黑褐色。雌蛾腹部末端具金黃色毛叢。

卵:直徑0.6-0.7毫米,扁圓形,中央稍凹陷,灰黃色,卵塊長帶狀,被黃色毛叢。卵粒排列成塊。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5-40毫米。體黑褐色,第1、2腹節寬。頭褐黑色,有光澤;臀部黃色,背線紅褐色,體背各節具黑色毛瘤2對,瘤上生黑色長毛束和自褐色短毛,腹部第6、7節背面中央各具橙紅色盤狀翻縮腺。亞背線白色,第9腹節瘤橙色,上生黑褐色長毛。

蛹:體長12-16毫米,圓筒形,黃褐色,腹部背面1-3節各有4個瘤。臀棘較長,約30根,排列緊密,彎曲。

繭:長13-18毫米,淡褐色,長橢圓形,被附幼蟲脫落的體毛,黑色。[1]

發生規律

華北、東北、西北一年發生2代,以三齡幼蟲在枝幹裂縫和落葉層內做薄繭越冬,翌年春季4月下旬,花木萌芽後,越冬幼蟲活動危害。於5月下旬-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成蟲羽化,交尾,一般將卵產在葉背或枝幹上。成蟲有趨光性。第二代成蟲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蟲羽化,交尾產卵,卵塊表面被有黃色絨毛。10月初進入越冬期,幼蟲孵化後,群集葉背取食,越冬幼蟲有結網群居習性。

分布與危害

盜毒蛾學名Porthesia similes Fueszly ,屬盜毒蛾屬。別名金毛蟲、黃尾白毒蛾、黃尾毒蛾、桑葉毒蛾等。主要分布在黑龍江、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寧夏、四川、江蘇、浙江、湖南等地。除危害牡丹外,還危害紫藤、梅花、桂花、薔薇、月季、櫻花、海棠、石榴、忍冬等花卉。

主要是由幼蟲為害嫩芽、嫩梢、葉等部位。初孵幼蟲群集在葉背面取食葉肉為害,被害葉面形成透明斑,三齡後開始分散為害,造成葉片大缺,葉面呈網格狀,僅剩葉脈。受害嫩芽多由外層向內剝食。人體接觸毒毛常引發皮炎,有的造成淋巴發炎。[2]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早春刮除縫隙中越冬的幼蟲,清除枯枝落葉及田壟間雜草燒毀。減少蟲源。

(2)在成蟲期,利用成蟲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

(3)保護和利用天敵。

(4)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