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初級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鹽城市初級中學江蘇省鹽城中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的優質生源基地,學校坐落於黃海之濱、東方濕地、革命老區——鹽城,於1927年正式建校。積80年之厚蘊,育英無數,載譽滿園。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其後又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9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4年又被省教育廳首批轉評為「四星級學校」。隨後被評為首批江蘇省「五星級學校」。
翻開校友錄,鹽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全國政協原秘書長朱訓,解放軍總後原政委、上將周克玉,中國中科院院士王詩宬,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李立浧,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和原「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均是鹽城中學的畢業生。舉世矚目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飛船凝結着鹽城中學20餘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封東來等已經卓然翹楚.......
為了滿足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鹽城中學對辦學規模和辦學形式進行了積極的調整。2005年組建江蘇省鹽城中學教育集團,下屬國有江蘇省鹽城中學和民辦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鹽城市初級中學。集團分南北兩區,占地面積共510多畝。現共有教職工697人,其中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2人,特級教師[1]9人,高級教師[2]217人。在校學生11000餘人。
2010年,學校擴編為四個校區,分別為:北校區(鹽城市初級中學北校區、鹽城市第一小學北校區)、南校區(鹽城市初級中學中校區、江蘇省鹽城中學及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中校區)、康居路校區(鹽城市初級中學南校區)、城南新校區(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南校區)輝煌業績成了鹽中人譜寫新華章的信心和動力的不竭源泉。
辦學理念
近年來,鹽城中學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育人環境,堅持辦人民滿意學校。確立「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共同走向成功核心價值追求,推行名校、名師、名學科「三名」戰略,實施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以推進新課程實施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以優化學校整體價值指向為核心的文化建構工程,以提升教師幸福指數為核心的服務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學校教育質量一直居於全省前列。2007年九月,學校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聯合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相信鹽城中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辦學歷史
江蘇省鹽城中學創建於1927年,創建人是中央大學督學周宣德,現校黨委書記為李志成。初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鹽城中學。學校校址原在淮美中學,曾遷至箭道巷,後購得附近彤華宮廟址擴展而成。1928年學校改名為江蘇大學鹽城中學,同年4月改為中央大學區立鹽城中學,9月改名江蘇省立鹽城中學。她是當時鹽城地區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學。
鹽城中學在辦學早期就恪守「辦學必成功,理事須公道」之原則,從嚴治校。學校提倡「以博學為門徑、以約修為指歸」,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能力培養。1933年夏,江蘇省舉行首次全省高中會考,鹽城中學學生參加考試結果成績「乃屬上游」,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其後「淮之南,江之北,濱海區域之莘莘學子,由小學而初中而高中,遂多指斯校為歸宿焉」。曾任新中國外交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1949年率部起義的中共地下黨員,原國民黨江陰炮台總台長唐秉琳以及原全國兵工學會彈道學會主任委員、彈道學專家鮑廷鈺等均是這一時期的鹽城中學學生。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暫時處於低潮時期。但時隔不久,鹽城地區中共黨組織恢復活動,鹽城中學是當時地下黨組織活動的主要陣地。地下黨組織積極組織領導進步青年學生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1928年10月初,鹽中、亭湖等學校舉行大遊行,行至城隍廟,一群學生搗毀了廟內的神像。國民黨縣政府雇用一些壞人縱火燒毀城隍廟,說學生得罪了神,火災是城隍顯聖,要懲罰學生,鹽城中學學生王長江對他們嚴加斥責竟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製造了震驚全縣的「一0?八慘案」。敵人的暴行並沒有嚇倒青年學生,一些青年學生在鬥爭中鍛煉成長,學生宋子濱、姚英、劉景春、駱繼乾、宋金煜、張衍栻等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鹽城縣區較早的一批學生黨員。
1934年,鹽城中學改為鹽城高級應用化學職業學校。校長是王義珏,「初高級學生共六級」。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鹽城淪為敵占區,鹽城中學被迫遷至今鹽都縣樓王莊塔院寺。次年秋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三臨時中學,簡稱「三臨中」,先後在鹽城、淮安鄉村流離遷徙,在艱難困苦中繼續辦學。到了1943年,日寇再次侵襲被迫解散。抗戰勝利後,「三臨中」在泰州復校,次年11月,復名江蘇省立鹽城中學,代理校長李西垣。1947年1月,鹽中部分師生返回鹽城原校址復校,另一部分師生以鹽中泰州分校名義留泰州辦學,校務由李西垣的侄兒李景周代理,至1949年因時局變化自行解散。台灣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一批在台灣校友有不少是這一時期畢業生。
抗戰以來,由於學校不穩定、碾轉遷移,鹽城中學有相當一部分師生流散在鹽阜各地,這為抗日民主政權建立新型學校播下了種子,未滅的「香火」使鹽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繼承和發展。
1940年10月,八路軍五縱隊在司令員黃克誠的指揮下與新四軍在白駒鎮獅子口會師,創建了鹽阜區抗日民主根據地。11月,在原江蘇省立鹽城中學的校址上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陳毅同志兼校長。1941年7月,運籌華中全局的劉少奇同志特於駐地召見鹽阜區黨委書記劉彬、鹽阜行署主任宋乃德和行署文教處長戴伯韜等負責同志開會,研究恢復和發展鹽阜區的教育問題。在會上,劉少奇對大家說,這個地區知識分子很多,青少年也很多,但學校已經星散,為了避免這些人流到敵偽地區或摩擦「專家」韓德勤那裡去,我們應該開辦學校,團結他們,使他們有書可讀,有地方教書,希望你們辦一所聯立中學。為貫徹少奇同志指示,1941年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第一所完全中學——鹽阜區聯立中學在阜寧縣郭墅張莊誕生。校長開始由行署主任宋乃德兼任,後請鹽阜地區著名教育家江重言擔任。另委早期中共地下黨員,在上海大學長期工作過的許德良同志任副校長。生活指導部主任是林珏,社會服務部主任是顧崇實,總務部主任是顧乃湘(女),師範部主任先為朱澤甫,後為陸維特。教師有不少是從軍部和行署派來的,有一部分是從本地區選聘的。學校設有初中部、高中部、師範部,後增設藝術專修班,學生來自蘇魯皖滬等省各地。
參考文獻
- ↑ 快開學了,66條特級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師必看!,搜狐,2023-08-21
- ↑ 作為一名中小學高級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搜狐,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