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頸鴉 |
中文學名:白頸鴉 |
白頸鴉
又 名 : 白頸鴉,為鴉科鴉屬的鳥類。
中國分布 :東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福建、廣東
物種產地 : 中國。
保護級別 : 2004年,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評級已調升至「近危」級別。
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201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物種特徵
白頸鴉頸部有白色羽毛,雌雄同色屬。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濕地依賴」品種,文獻記載其分佈於南中國及越南北部地區,白頸鴉屬「留鳥」,若被捕殺或生境受到破壞,該地域不會再有白頸鴉出現。[1]
成鳥
的後頭、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軸亦灰色;其他體羽黑色;喉羽披針狀;頭和喉閃淡紫藍光澤。
初級飛羽
外翈閃淡綠光澤。
幼鳥
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顯土黃或淺褐色;黑色部分暗純,且無紫綠色閃光。
虹膜
虹膜褐色。
鳴叫聲
鳴聲較其他鴉類宏亮,常邊飛邊叫,似「kaar-kaar」聲。棲止時,多伸頸鳴叫。
棲息環境
於平原、丘陵或低山、也見於海拔2500m 左右的山地、多棲於開闊的農田、河灘和河灣等處以及築巢於高大樹上。[2]
主要於魚塘、紅樹林等地棲息。[3]
生活習性
白頸鴉多單獨行動或成3-5隻或10餘隻的小群。
清晨飛到田野覓食,晚上很晚才飛回村旁或林緣的樹上過夜。在地上覓食時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不時扭頭向四處張望。[4]
性機警,比其他鴉類更難接近,見人走近,離很遠就飛走。
覓食
繁殖
繁殖期3-6月。通常營巢於懸崖崖壁洞穴中,也在高大喬木的樹洞和高大建築物屋簷下築巢。
築巢
成群在一起營巢,有時亦見單對在樹洞中或樹上營巢的。巢外層為枯枝,內層為樹皮、棉花、纖維、羊毛、麻、人發、獸毛、羽毛等柔軟材料。
孵化
每窩產卵2-6枚,多為3-4枚,卵色淡藍綠,具橄欖褐色條紋及塊斑,卵的大小為31-35毫米×21-2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