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眉山鹧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眉山鹧鸪

中文学名: 白眉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gingic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山鹧鸪属
种: 白眉山鹧鸪
亚   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9
英文名称: White-browed Hill Partridge
英文名称: Rickett’s Hill Partridge
保护级别近危(NT) IUCN标准

白眉山鹧鸪[1](学名:Arborophila gingica)又名白额山鹧鸪,俗名山鸡、新竹鸡,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系全球濒危物种,是中国东南部特有种类,分布范围窄狭,数量稀少。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树木茂密的山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特征

雄鸟的体长为22—30厘米,体重330—380克。额部为白色。眼周裸皮红色,一条长的白色眉纹直达头的后部,然后向下弯到颈部的两侧。头顶、枕和后颈栗褐色。上体橄榄褐色。颏、喉淡栗色,下喉有一条宽阔的黑色横带,紧接着有一条白色和暗栗色横带。其余下体暗灰色,胁部有栗色斑点。腹部中央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脚亮红色。中等体型的灰褐色山鹧鸪。腿红,眉白,眉线散开,喉部黄色,华美的颈项上具黑.白及巧克力色环带是本种特征。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红色。叫声为悠长而哀婉的双音调哨音。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雌鸟后颈基部橙栗色,尾下覆羽栗色和白色,仅羽基有点黑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口裂肉色,眼周皮肤红色,脚和趾亮红色,爪粉红褐色,无距。

叫声为悠长而哀婉的双音调哨音[2]

习性

白额山鹧鸪晚上栖于树上。鸣声hu-u-u,为悠长而哀婉的双音调哨音。受惊后飞行疾速,但飞行距离不大,飞不多远即落入林下灌丛或草丛中。

主要以橡子、浆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秋、冬季节所食野生植物种子和果实(例如红锥 Caslanopsis hystrix,木蜡树 Toxicodendron sylvestre;乌药 Lindera stryni等)占97.37%。

生境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竹林内,尤以溪边潮湿阴郁的丛林内较多。常在林下茂密的植物丛或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繁殖

白眉山鹧鸪的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5—7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褐色;大小为32—43×26—32毫米,卵重为13.2—23克。孵化期23—24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分布范围

白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gingica)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产鸟类,分布于浙江南部的泰顺,福建西北部的顺昌、建瓯、邵武、武夷山、建阳,江西南部的安远、赣县、龙南、全南、广东北部的始兴、乳源、连平和广西东北部的融水、金秀、贺县、罗城、环江等地。

白眉山鹧鸪是中国东南部特有种类,分布范围窄狭,数量稀少。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树木茂密的山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额山鹧鸪指名亚种 Arborophila gingica gingica Gmelin, 1789
2 白额山鹧鸪华中亚种 Arborophila gingica guangxiensis Zhou & Jiang, 2008

种群现状

白额山鹧鸪是中国东南部特有种类,分布范围窄狭,数量稀少。该物种的巢、卵被啮齿动物等天敌盗食的比例很高。此外主要是滥猎。由于它是南方各省传统的野味,在交通方便的低山区被猎杀数量可观,已成为稀有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视频

白眉山鹧鸪的觅食之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