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莖線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甘薯莖線蟲病
甘薯莖線蟲病是由甘薯莖線蟲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該病既可危害薯塊,也可危害藤蔓,受害薯塊內部組織呈黑與白的疏鬆花瓢。
甘薯莖線蟲病在中國以山東、河北兩省發病較嚴重。該病主要危害薯塊,致使薯塊糠心,其次是薯苗和薯蔓基部,一般造成減產15%,嚴重時間可以減產60%,甚至絕收。一般以濕潤、疏鬆、通氣、排水的砂質土、脊薄「白干土」,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有的品種蔓子發病嚴重,有的品種蔓子、薯塊發病都重。
因甘薯莖線蟲傳播途徑廣、致害部位多、時間長、在土中存活年限久,較難控制其為害。但在生產上,由於它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種苗調運,造成廣泛傳播危害,因此,只要加強檢疫,防止病苗的調運,大田栽插嚴格實行高剪蔓,認真建立無病留種地,設起切斷種苗帶病串源,並且連年堅持,就能有效地壓低和控制為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薯莖線蟲病
別 名: 糠梆子、糠心病、空心病
病 原: 甘薯莖線蟲
危害作物: 甘薯為害部位薯塊、藤蔓
病原特徵
甘薯莖線蟲病病原為甘薯莖線蟲(學名: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屬線形動物門、墊刃目、墊刃科、莖線蟲屬。雌雄均細長,兩端稍尖。口部有乳狀突起6個,吻針如釘,基部有3個球狀突起,食道細長且直,中央有1個膨大的食道球,體內有發達的消化器官,其特徵為尾端削尖。雌蟲不很肥胖,直伸,較活動,陰門在體長4/5處,雄蟲引帶短而厚,交合刺的膨大部有突起,交合傘發達但不達尾端。雌蟲比雄蟲略為粗大,雄蟲大小(0.9-1.6)毫米×(0.03-0.04)毫米,吻針長11-13微米,交合刺長25微米,引帶10-12微米。雌蟲大小(0.9-1.86)毫米×(0.04-0.06)毫米,吻針長11-13微米,卵(58-65)毫米×(17-19)微米,不同地區大小可能略微不同。卵橢圓形,大小(60-66)微米×(19-29)微米,無色,剛孵化幼蟲與成蟲相似,但只有成蟲的1/10。
甘薯莖線蟲在田間土內可存活5一7年,耐低溫,在-15℃下停止活動,但不死亡,在-25℃經7分鐘才可死亡。對高溫的抵抗力甚弱,潛伏於薯苗表層的在48-49℃溫水中10分鐘即可死亡98%。能耐極度乾燥,在極干情況下能存活一年左右。在薯干含水量12.7%時,死亡率僅24%,大部分仍能存活。貯藏一、二、三年的薯干,莖線蟲的死亡率分別為24%、48%、97.5%。曬乾後存放7個月的病地薯蔓,浸水24小時後,莖線蟲成活率為98%。
危害症狀
多圖
紅薯莖線蟲病是一種危險性、毀滅性的病害。主要危害薯塊,其次是薯苗和薯蔓,還可以在窖藏期引起爛窖,育苗時導致爛床,一般對薯蔓伸長和薯塊發育無明顯影響。病薯症狀分為糠心型和裂皮型。
糠心型 由薯苗和種薯帶病,由薯塊頂部發病逐漸向下部或四周發展,先是塊根縱剖面內部呈棉絮狀白色糠道,後期形成褐色糠道,俗稱「糠心」、「糠瓤」。這種薯塊內部雖已毀壞,但外表無變化,只是重量大為減輕,用手指彈有空響。
裂皮型 線蟲用口針刺破外表皮,進入塊根內部危害,初期症狀肉眼不易看出,開始外皮褪色,不久變青,有的稍有凹陷,有的有小裂口,皮下組織變褐發軟,內呈褐白相間的干腐。在當地主要以糠心型為主,也有兩種類型混合發生。[1]
病原物
雌雄線蟲均為細長蠕蟲形,尾端稍尖,雌蟲體比雄蟲略粗大。卵橢圓形,大小62.4μm×31.96μm,無色。幼蟲與成蟲相似,體形較成蟲小。成熟的雌、雄線蟲均為細長蠕蟲形,雌蟲較雄蟲大。唇區較平,無溢縮,尾部長圓錐形,末端鈍尖。蟲體表面的角質膜上具細環紋和側帶,側帶上明顯呈現6條縱行的側線。食道為墊刃型,口針細小,長13~14mm,有基部球。中食道球卵圓形,具瓣。食道腺明顯,近乎前窄後寬的圓錐形,它的後部常延伸一葉覆蓋在腸的 前端,但有時覆蓋不明顯。神經環位於食道狹部的偏後位置。雌蟲的陰門大約位於蟲體後部的3/4處,雄蟲的孢片不包住整個尾部。雌蟲單卵巢,前伸,無曲折。卵巢的起點常接近於腸的前端。雌蟲體寬46.4μm。後陰子宮囊明顯,它的伸展長度約為陰門到肛門距離的2/3。雄蟲具一睾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與卵巢相似。雄蟲有一對交合刺,略彎曲,後部較寬,末端尖,在每個交合刺的寬大處有兩個指狀突起。[2]
發生因素
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貧瘠土壤、濕潤、疏鬆的沙質土利於其活動為害。為害的盛期在薯塊生長階段的最後1個月左右,這時1個薯塊內往往可有30萬~50萬條線蟲。
主要傳播途徑
多年重茬使線蟲在土壤里大量積累;貯藏時好薯、病薯相互接觸;病薯混入育苗侵染髮病;用病薯、病蔓漚肥或餵豬,再將其糞肥施入地里;澆水、人畜和農具攜帶傳播。
防治方法
甘薯莖線蟲病是甘薯生產中的大敵。感染上莖線蟲病的甘薯,薯蔓表皮龜裂,形成不規則褐斑,薯蔓內髓部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呈乾枯狀。薯塊的表皮出現黑色暈斑,並形成較大的龜裂,薯塊的內部變黑腐爛,俗稱糠心病。 甘薯莖線蟲的頭部有鐵釘狀的口針,它用口針穿透甘薯的根部組織,鑽到薯塊內部,取食營養,使薯內組織形成灰白褐相間的空洞。
甘薯莖線蟲病發病輕者減產2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失收。 防治甘薯莖線蟲病,首先要在育苗前,選用抗病能力強並且能夠獲得較高產量的品種,目前比較理想的品種有廣薯92—66等。其次,在苗床期施藥兩次:第一次在插栽薯種後,第二次是在拔第二茬薯秧以後,分別用5%涕滅威顆粒劑按每平方米40—50克,用細土混勻後向苗床均勻撒施,施藥後再噴水,為防治土壤中越冬的莖線蟲侵害無病秧苗,還必須進行大田防治。
在整好的春薯田中起壟,把秧苗插到壟上,向插秧苗的穴中澆水,每畝用甘薯莖線靈22.5—30公斤或5%滅涕威30—45公斤,均勻地撒入苗穴內,澆水覆土,可有效地防治甘薯莖線蟲病。防治甘薯莖線蟲病還可以採取輪作換茬的辦法,重病田可改種花生、水稻等其它作物,並使用乾淨糞肥,最好3—4年以後再種植甘薯,這樣防病效果更好。[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