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獨活 (中藥) |
獨活,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乾燥根。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發軟後再烘至全乾。
基本信息
- 別名:長生草、獨滑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
- 目:傘形目
- 科:傘形科
- 屬:當歸屬
- 種:重齒毛當歸
- 分布區域:四川、湖北等地
- 中文學名獨活
- 採收時間: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
- 用 量:3~10g
- 毒 性:無毒
入藥部位
植物的根。
性 味
味辛、苦,性微溫。
歸 經
歸腎、膀胱經。
功效
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主治
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風寒挾濕頭痛。
相關配伍
1、風毒腳弱痹滿上氣:獨活五兩,附子五兩(生用,切)。以酒一斗,漬經三宿,服從一合始,以微痹為度。(《肘後方》獨活酒)
2、腳氣腫脹痛:真川獨活五錢,木瓜、牛膝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3、中風不語: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綱目》引《小品方》)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陰虛血燥者慎服,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類中,咸非獨活所宜。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曬乾或低溫乾燥。
生理特性
本品根略呈圓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長10~750px。根頭部膨大,圓錐狀,多橫皺紋,直徑1.5~75px,頂端有莖、葉的殘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有橫長皮孔樣突起及稍突起的細根痕。質較硬,受潮則變軟,斷麵皮部灰白色,有多數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形成層環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微麻舌。
產 地
四川、湖北等地。
相關論述
1、《湯液本草》:獨活,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渾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2、《本草經疏》:獨活,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乘虛客之,則成奔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奔豚。癎與庢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癎庢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辟寒,辛能發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
3、《本草匯言》:獨活,善行血分,祛風行濕散寒之藥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化奔豚,療疝瘕,消癰腫,治賊風百節攻痛,定少陰寒郁頭疼,意在此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