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犁底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犁底层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由于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一般离地表12—18厘米,厚约5—7厘米,最厚可达到20cm。

土壤特点

犁底层对耕作土壤来说,具有不太厚犁底层对保持养分,保存水分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犁底层过厚(20cm)、坚实,对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作物根系下伸,通气透水都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深翻或深松办法,改造、消除犁底层。

犁底层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在北方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降雨集中,受犁底层的影响田间降水很难进入下层土壤,特别是山旱地,易形成地表径流,对田面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农田地力显著下降。此外,坚硬的犁底层限制了农作物根系的下扎,根系生长受限,一些农作物发生倒伏,影响作物产量。

结构性质

其结构多半为片状、大块状或层状结构,腐殖质显著减少,容重大,总孔隙度小并且多毛管孔隙,造成土壤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根系下扎困难。

预防措施

紧实的犁底层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作物根系生长的限制是当前作物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预防和打破犁底层,构建合理耕层结构的有效办法有:

1.轮作:作物轮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打破和防止犁底层的方法。选择不同深度根系的作物进行轮作,例如,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禾本科作物根系为须根系,毛根数量多,对土壤的分割、缠结作用大,有利于团粒、团块结构的形成。其垂直的根在作物体内水压的作用下能穿透犁头所不及之处,从而打破犁底层,减轻局部压实。豆科作物根系为直根系,主根发达,根部生长竖直向下,入土较深,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压实土壤,为后茬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深耕:深耕的深度一般为20至30厘米,超过犁底层分布深度,能有效打破坚硬的犁底层,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加厚耕层,贮存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明显增强抗倒伏能力,进而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农田土壤不适合连年深耕,一般隔2至3年深耕一次。

3.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养分,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土壤中足够的有机质含量能够稳定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压能力。秸秆还田可以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促使土壤团粒结构更好发育,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结构性和耕性,增强土壤的稳水保肥性能。

4.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可以通过免耕少耕直接减少人为耕作次数和强度,减轻农机具对下层土壤的压实;另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根系发育,并改善土壤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菌群密度,对于提高地力和改善犁底层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