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漳源之魂(路陽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漳源之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漳源之魂》中國當代作家路陽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漳源之魂

1

長子縣石哲鎮房頭廟村,終於找到了濁漳河的南源。它並不是想象中那般壯闊,而是一眼涓涓細流,從靈湫廟下潛伏流出,緩緩注入廟前的四星池。你不用去試,去嘗,便敢肯定那水是甘冽的純淨的,它清亮如鏡,有一種透明的質感,讓你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一切。

汩汩注入的泉水把水面激出一圈圈漣漪,水草長袖曼舞,演繹出一種輕柔和曼妙。我有些訝異,難道這就是上黨母親河之源,這就是女娃溺水之處,這就是精衛填海之地?

那座刻着「濁漳南源源頭」的石碑告訴我,的確是這裡。

這是個沒有爭議,不被遺忘的地方。《山海經》早就告訴世人,「傘蓋山西北三十里曰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濁漳水之源也。廟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鳩,俗言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那麼,四星池的上方,應該就是靈湫廟了。

靈湫廟原名「泉神廟」,傳說是炎帝為紀念其小女兒女娃所建。宋徽宗時改為靈湫廟,後聞名於世。放眼望去,卻不見有廟的身影,只有半座坍塌的戲台和一個破敗的院子,院內大大小小的石碑殘破不堪。夕陽斜照在殘垣斷壁上,破碑、斷牆、糟木、爛瓦,那副淒涼,瞬間刺痛雙眼。

那些鐫刻着靈湫廟歷史的石碑或立着,或躺着,它們有的裂紋斑斑,有的已斷成了兩截。一座還算完好的石碑上刻滿了人名,那是大清道光十三年立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着當時重修靈湫廟時捐款者的名字,有本村的,有外鄉的,還有出門在外的。碑的側面刻着七個外鄉女子的名字,名字前面,標註着「妓女」兩個字。我對這七個名字肅然起敬,雖然她們身份低賤,甚至低賤到連名字都上不了石碑的正面,但我認定,她們的心是善良的,心愿是美好的。每一個時代都有渾濁淺薄的人,至少,她們仍能找回心靈的源頭和情感的活水。

一個頭石槽橫在地上,槽內滿是落葉。細細打量,龍頭的雕刻粗獷傳神,槽身甚至沒有任何損壞,只是被塵垢暗淡了光彩。我不知道它以前的作用,或許是為了鎮水,或許是為了祈水,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看過它,敬過它。如今,它卻沒了居所,只能恓惶地躺在地上,看我們疑惑地走向它,聽我們不知所以地談論它。

牆角那些立着的石碑,有着明顯的斷紋,它們本是完整的一體,如今卻只能靠水泥粘合在一起。石碑前工工整整地立着一柱燒殘的香,地上落着一層碎密的鞭屑。一隻從遠處飛來,撲棱着翅膀落在松梢,靜靜地看着唏噓的我們。

2

遠離城市的喧囂,這個沒有幾戶人家的村子顯得格外孤寂幽靜。一溜的磚土房緊鄰靈湫廟而建,在夜晚,窗口那一扇扇燈光就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看護着廟和泉。空氣中到處瀰漫着羊糞的味道。一隻雞站在樹枝上,就像一個警衛員,全神貫注地注視着遠方。遠處,一群鵝正排着隊扭着肥胖的身子從河邊走過。

一位耄耋老者坐在門前的石墩上,兩手插在袖筒里,不住地打量着我們。同行的一位老師笑着上前搭話,老人便熱情地與我們攀談起來。

「大爺,池裡的泉水一直都是那麼清嗎?」

「是吶,打我記事起就一直那麼清,前面還有一條河,也是清冽冽的。從小,上輩人就告訴我們,不能往水裡扔髒東西,不能往水裡吐痰吐口水,也不能對着水講壞話和髒話,要敬水,也要敬山,因為那水是從山裡流出來的。」

「那廟是啥時候塌的呢?」

「唉,塌了也有兩年了,以前廟裡供奉着三奶奶娘母仨,三奶奶女娃在中間,左邊是女娃的她娘,右邊是女娃的姐姐。文革的時侯,靈湫廟被鎮裡林場占了,蓋了二層辦公樓。廟裡很多東西也被破壞了。」老人搖着頭嘆息着,「如今,廟也塌了,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修起來呢。」

「這廟都塌了,還有香火嗎?」我不免疑惑地問。

「嗨,你不知道,紅火着呢!尤其是過會的時候。「老人滔滔不絕地說,「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是三奶奶的生日,村里都要過廟會,別看廟沒了,可三奶奶還是有求必應的,周圍十多個村子裡的人,老老少少,人山人海,有求子的、有求藥的、有求家庭和睦的,還有求孩兒們平安的,香火旺着呢!」

我相信老人的話,他已82歲高齡,臉色紅潤,口齒伶俐,說起話來底氣十足,走起路來腳步輕快。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發鳩山下,守護在泉和廟的身邊,他們敬水,敬山,懷着如泉水般純潔的情感和念想。善良的,淳樸的,心存敬意的人,總是被護佑的。那被他們深愛着的,也一定在深愛着他們。

3

與那些反覆考證的史料相比,我更相信那些民間的傳說。我相信精衛鳥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就是女娃的化身。我相信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曾有隻弱小的鳥兒來來回回往返於發鳩山與東海之間,為了拯救千千萬萬可能被大海繼續奪去生命的人,抱着「填滄海」的決心,一口口地銜來草枝碎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勞作着。

與那些史書相比,我更相信這所殘廟。它濃縮着比史記更久遠的故事,綿延着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它就是一位淵博的歷史學家,天地間的事件都收藏在了它的眼睛裡。它是時光的穿越者和目擊者,在無文字可考的年代,它見過盤古,見過炎帝,見過女娃,見過彭祖。它走過殷商,走過秦漢,走過盛唐,走過大清,一直走到今天,看見站在它身邊,滿懷敬意的你和我。

與那些達官貴人相比,我更敬重這眼山泉。它不計回報,慷慨施捨,一路廣布恩澤,從遠古到近代,再從近代到現代,它救活了多少草木,滋養了多少生靈,養活了多少人民?她細小柔弱、沒有大海的洶湧和壯闊,沒有河流的浩瀚和炫耀。然而,它卻以驚世的力量,匯成了466公里勢不可擋的漳河之水,匯成了上黨大地的生命之河,母親之河。

廟雖已倒塌,但女娃的精神和魂靈仍在,那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泉眼仍在,人們的虔誠和敬畏也仍在。它們從遠古走來,感動了陶淵明,感動了李白,感動了劉基,感動了顧炎武,也感動了尋它而來的,我們。 [1]

作者簡介

路陽華,女,生於1974年,金融從業人員,山西省長治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