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滨海湿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滨海湿地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与此相当的用语有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泻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

基本内容

中文名:滨海湿地

范围: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交错过渡地带

类型:滩涂湿地、浅海湿地、岛屿湿地等

学科:海洋学

外文名:Coastal wetland

下限:海平面以下6米处

地形: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

主要特征

滨海湿地主要是指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水域及 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洼地带。湿地具有流量调节、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或来自地下水、营养物质的沉积、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保护海岸、旅游开发、教育与科学研究等价值。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严禁破坏,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国家批准不得擅自利用。 据《中国海洋报》刊载,我国沿海湿地面积约为594.17万公顷。

滨海湿地演替

滨海湿地的演替显著。淤泥质滨海湿地是演替发生最迅速的地方。由泥沙形成的软相底质很容易在波浪、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改变潮滩高程和被水淹没的周期。植被是演替过程的指示者,其组成和分布受到水深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滩涂在不断增高的同时也在向外拓展,因此潮滩上随着高程发生变化的植物群落包含了时间序列上的演替过程。在红树林湿地,同样有演替的发生。白骨壤和桐花树是中国沿海红树林的先锋物种,能够适应较低的高程和较长的淹水时间。随着淤泥增加,秋茄-桐花树群落逐步取代先锋物种,成为红树林的主要组成部分,覆盖的高程范围也较广。滨海湿地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是变化的。除了人为干扰外,其受到的主要影响有两大类。一类是促进滨海湿地向成陆方向演替的,即导致滩涂淤积的各个因素,包括一定数量甚至不断增加的来水来沙、植被扩展等。另一类是导致滨海湿地向海洋方向演替的,即导致滩涂侵蚀的因素,如海平面上升、经流携带的下降、台风及风暴潮等。有时在洪季和枯季,这两类影响交替发生,最终导致滨海湿地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滨海湿地类型

滨海湿地包括滩涂湿地、浅海湿地、岛屿湿地等。滩涂湿地包括低潮线以上到高潮线之间、向陆地延伸可达10千米的海岸带湿地,包括潮上带湿地和潮间带湿地。潮上带湿地一般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水,是滨海湿地需水的主要关注对象。潮间带在各地宽窄不同,一般宽3~4千米。浅海湿地主要指浅海湾及海峡低潮时水深在6米以内的水域。浅海湿地海水温度适中、盐度较高、营养物丰富,适于鱼、虾、贝、藻生长繁殖。岛屿湿地林木多、滩涂广阔,是鸟类的迁徙栖息地。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12种类型。

滨海湿地分布

中国滨海湿地总面积59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沿海省区和港澳台地区。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900多个,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发育岸线1.4万千米;流域面积超过1 000平方千米的入海河流1500多条;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海湾160个。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中国滨海湿地可分为盐沼湿地、潮间砂石海滩、潮间带有林湿地、基岩质海岸湿地、珊瑚礁、海草床、人工湿地、海岛。

盐沼湿地

即潮间盐水沼泽。中国最普遍的湿地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的滨海地区。随着米草等草本植物在南方沿海的蔓延,在长江口以南的沿海湿地(尤其是福建省),也在加大分布。芦苇群落是中国滨海湿地分布最广泛的草本盐沼类型。在盘锦湿地的苇田面积为663.83平方千米,是亚洲最大的苇田、世界第二大苇田。盐地碱蓬群落是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的重要群落。双台子河口的盐地碱蓬群落的面积曾达20平方千米。互花米草群落是中国沿海近30年内出现的优势群落,分布在80多个县(市)。海三棱藨草群落是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北等地潮间带湿地特有湿地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长江口诸岛屿以及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短叶茳芏群落是南方沿海的常见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于珠江口两侧,东至深圳,西至台山,以及广西的钦州湾和南流河口一带。

潮间砂石海滩

植被覆盖为沙生植被,包括沙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沙生草丛包括乔草型和杂草型草丛2个种类。乔草型草丛以乔本科和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为建群种。从辽宁省到浙江省较多出现的乔草型草丛有沙钻苔草群落、矮生苔草群落、白茅群落等。在福建、广东沿海沙滩上,常见盐地鼠尾粟群落等。杂草型草丛有沙引草群落,分布于辽宁至江苏的海边沙滩上,多呈单种群落,是沙滩裸地上的先锋群落。在福建沿海常见海边月见草群落。乔草型草丛和杂草型草丛有时也会镶嵌生长。除了草丛外,适应沙生环境的还有蔓荆、仙人掌等灌木和多肉类植物,以及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等乔木,多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岛的砂质海滩上。

有林湿地

主要为红树林沼泽(见红树林湿地)。红树林自然分布为从海南南端至福建福鼎,以广东和海南为盛。在热带滨海湿地上,除了红树林外还有热带雨林。在海南万宁县神州半岛有9.5平方千米的单优青皮林,树龄达4000~16000年。温带地区也有人工栽培的潮间带有林湿地,较为典型的是长江口南北支分汊口的边滩湿地,即崇(明岛)西湿地。

海岸湿地

基岩质海岸长度约5000千米,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30%。除了大陆海岸线外,海岛是基岩质海岸湿地集中分布的地方。在杭州湾以北,基岩质海岸湿地集中在辽东半点和山东半岛;在杭州湾以南,基岩质海岸很普遍。基岩质海岸的植被分布决定于气候条件、岩石上土壤发育情况。基岩质海岸通常是大陆山丘向海延伸,逼进海洋的余脉,因此通常山上的植被直接受到海洋的影响。植被包括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等。

珊瑚礁

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北部湾海岛、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周边海域,台湾岛南端以及南海诸岛,以南海诸岛的珊瑚岛礁为多。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岸与东北部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但受黑潮的影响,也生长珊瑚并成岸礁。华南大陆不少岸段零星生长着活珊瑚,从生的很少,聚成岸礁者仅见于北部湾的涠洲岛和斜阳岛。西沙、南沙群岛的珊瑚礁发育较好,海南岛、台湾岛的珊瑚礁因水温的季节间变化较大,成礁缓慢,被称为“高纬度珊瑚礁”。

海草床

在广西、海南有一些片状分布。中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分布的海草消亡迅速,主要原因是围垦、挖沙虫、拦网、电鱼、密集养殖等。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有海菖蒲、泰来藻、丝粉藻等;分布在亚热带的只有针叶藻;分布在温带的有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纤维虾海藻等。

人工湿地

滨海地区的人工湿地以水库、鱼塘、与生态恢复或重建的湿地为主。鱼塘是滨海地区最为常见的人工湿地,大部分鱼塘或是建在海堤以内,或是建在海滩边的沙堤后。在南方沿海,尤其是砂质海岸上,普遍筑有虾塘、鱼塘,有的建在沙堤内侧,有的则占据了相当面积的泻湖。在围垦、晒盐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人工湿地,以盐生草甸和浅水的咸水湖(池塘)为主。在滨海地区还有一些废弃盐田和圈围咸水湖也是一类人工湿地,这类湿地具有稳定的水深和较高的盐度,在北方海岸带上有较多的分布。

海岛

中国岛屿海岸线长14000千米,总面积80000平方千米以上,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6900个。海岛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中国93%的海岛都属于大陆岛。海洋岛可细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一般面积不大(如澎湖列岛),均分布在台湾省海域,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0.1%。珊瑚岛地势平坦,以珊瑚砂为底质,分布在北纬30°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即海南、广东、台湾3省,并且一半分布在台湾省。珊瑚岛约占全国海岛总数1.6%。冲积岛位于江河入海口,一般地势低平,形成和消亡的过程都较迅速。如河北省的蛤坨岛在10年内缩小了近1/3的面积,并分裂成4个岛;上海的崇明岛在逐渐长大。[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