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柄镇白沙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溪柄镇白沙村福安市溪柄镇畲族行政村。位于福安市东南部的交溪中游西岸。海拔15米。距福安市城关和镇政府驻地溪柄村15和9公里。白沙村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距市区34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5自然村,183户、756人,其中畲族476人,占全村总人口62.96%。全村耕地面积355亩,其中水田300亩,有林地面积5692亩,茶园面积198亩,果园面积93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85元。村有小学1所,在校生28人,教师1人,医疗站1担忧,医务人员1名。[1]

中文名称:白沙村

行政区类别: 村

所属地区: 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

面 积: 756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白沙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区)柏洋乡白沙保;1954年属黄沙乡;1956年办白沙高级社,同年8月溪柄区为第五区,黄兰白沙合并为区属黄沙乡;1968年与浦后合并为浦沙大队,隶属溪柄区;1975年为白沙大队;1984组建白沙村民委员会。

=村落与居民

白沙村所辖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村居面积0.1平方公里。所属白沙、洋中厝、下贵洞里、上贵洞里、亭下、牛角垅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47户886人,其中畲族人口326人,村委会驻地白沙村。耕地面积508亩,其水田426亩、农地82亩;山地面积4281亩,其中有林地3459亩。

村风村貌

白沙村因村左临交溪处有一条白色沙墩而得名,依山面田,山环水绕,溪边遍植绿竹,直接黄兰公路桥下,面积上千亩,闻名遐迩,是福安绿笋之乡。沿溪有巨榕十多株,护卫村庄。溪上有一岛曰鲤鱼墩,面积700余亩,遍植松竹,苍翠欲滴。村后山上有一农场,民国时期为县长高诚学所办,建国初曾是劳改农场,今植茶果,有人在其中培植茶花。白沙村溪光山色、风景秀丽,村内巷道水泥铺设,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早已实现“五通”。改革开放后,建有会场、学校。2005年“艾利”台风时村庄被淹,政府在此实施“造福工程”,建起十几座新房,基础设施齐全。全村百业兴旺、经济振兴、村风文明、安居乐业,俨然太平盛世。

人文

白沙村主姓为刘、雷、吴、黄、钟,其中刘姓于清乾隆14年(1749)从福安苏阳迁入,今人口最多,近200;黄姓于清咸丰间来自福安阳头;吴姓于清道光14年(1834)迁自潭头大村;钟姓于清嘉庆9年(1804)从坂中日宅迁来;雷姓于清道光4年(1824)从宁德山头庄迁入;兰姓则于清雍正间由桥溪头到此肇基。诸姓中兰姓迁入最早,距今约280年,其次刘姓肇迁258年。民国27年(1938),福安县长高诚学创办归田农场,总场设荡岐,白沙设分场,主要是开发山地种果和发展畜牧业。1995年4月24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视察黄兰、白沙绿竹林后题诗:千里绿竹起黄沙,赛江两岸舞婆娑;不忘时传疾苦声,更喜增财富万家。1996年1月31日,福安市政府批准白沙上贵洞里自然村19户、96人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征地面积1900平方米。同年,白沙亭下自然村22户145人实施“造福工程”搬迁至白沙对面山脚建房。1998年,上贵洞里自然村3户16人搬迁到下贵洞里村建房。

建筑景观

白沙村有福安历史名人赵万年和黄钏墓。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于2005年建成通车,从白沙村右凿隧道近1公里。奶娘宫:建于清光绪年间,崇祀陈靖姑。五显帝宫:始建于清,重建于1997年,祀五显灵官大帝。

物产经济

白沙村今天农业支柱产业有茶叶和绿竹,其中茶园200多亩、绿竹1000多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白沙村办企业兴旺,主要是制售绿竹冰棒签,因此建起了会场,村民率先普遍戴起手表,闻名一方。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根据自己的特长,自谋职业,各显身手,各业都得到发展,经济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的时期。大批富余劳力走出村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打拼,办企、经商、务工,从谋生开始艰难地站住脚根,积累资本,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今天,已有部分人创业有成,率先致富,甚至发展成千万家业,且积极捐资助建回报家乡。村两委也乘势而上,雄心勃勃,计划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培育景点,建设旅游型村庄。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广大村民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意气风发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视频

溪柄镇破解甫后村民喝水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