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游禽 (Natatores):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雁形目、潜鸟目、 鸊鷉目 、鹱形目、鹈形目、鸥形目、企鹅目七项目中的所有种。 [1]
禽适合在水中取食。
如雁、鸭、天鹅等。
喜欢在水上生活,脚向后伸,趾间有蹼,有扁阔的或尖嘴,善于游泳、潜水和在水中掏取食物,大多数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但飞翔很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游禽 | 拼音 | :yóu qín |
生活习性 | 常把异物当成饲料吞食 | 出处 | 《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
生活习性
常把异物当成饲料吞食、喜欢水中捕捉到小鱼虾。
基本解释
1.飞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游禽逝不为之尠,浮鲂臻不为之殷。"亦指走兽。
2.指飞鸟。 南朝 齐王融《古意》诗之一:"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
形态特征
游禽体形大小相差悬殊,如卷羽鹈鹕长可达170厘米,而小鸊鷉体长只有27厘米。
游禽的双腿位置从身体中央到偏于体后,反映着不同种类的潜水能力。
一般腿越偏向身体后部的潜水能力越强,潜水深度越深;反之则不善潜水。
游禽的脚适于游泳,都长有肉质脚蹼,
游禽是适应在水中游泳、 潜水捕食生活的鸟类。
其中鹱形目和 鹈形目 的鹲科、鲣鸟科和军舰鸟科为远洋性海鸟 。
形目的鸭、雁和天鹅等往往被人们称之为水禽;鸥类在生活习性上适应游泳,而在形态和演化关系上与鸻鹬类相近,所以是介于游禽和涉禽之间类型的湿地水鸟,可称其为善游泳涉禽和善涉行游禽。
游泳和潜水是游禽在水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们的羽毛往往厚而致密、绒羽发达,构成有效的保暖层;多数种类的尾脂腺能分泌大量油脂,用喙涂抹在羽毛表面可用来防水。
游禽的腿短而侧扁并从身体中央后移,后移程度可反映其潜水能力。
一般腿越偏向身体后部的潜水能力越强,潜水越深;反之则不善潜水。
游禽趾间具蹼,在游泳或潜水时,双脚直伸至尾后划动,有如船桨。
游禽蹼的发达程度存在种类差异,如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四
游禽由于在水中活动,为了防止羽毛被水浸湿,多有发达尾脂腺分泌油脂,用喙涂抹在羽毛上用来防水。也有的游禽由于尾脂腺不发达,如鸬鹚,需要晾晒羽毛来保证飞行。
游禽的喙多呈扁形或具勾状,在水中捕食时有防滑的作用。
行为习性
游禽能在各种类群的水域活动,从海洋到内陆河流、湖泊都有游禽的身影。游禽多喜群居,经常成群活动。
取食
不同种类的游禽在水域活动的范围不同,有的在近水滩觅食,有的在一定深度的水域潜水觅食。
游禽的时行很杂,水生植物、鱼类、无脊椎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由于不同的取食习性,经常会有几种游禽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区域取食,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繁殖
游禽的求偶行为比较复杂,有仪式性的行为。
营巢一般在近水区域的,有的就在水面上营浮巢。
许多游禽会选择岛屿在地面上筑巢,多成群且地点固定,形成一个个的鸟岛。雏鸟是早成雏,出壳后长有绒羽,可随亲鸟游水。
迁徙
游禽多有迁徙的行为,雁形目的鸟常作南北向跨越大陆的迁徙,鹱形目的鸟沿赤道地区做东西向迁徙,鸥形目的鸟沿大陆海岸作跨越大洋的迁徙,企鹅目的鸟在南极大陆也会依季节变化而在大陆沿海和内陆迁徙。
对于海洋性的鹱形目和鸥形目的游禽自古以来都是随鱼汛而行,远洋渔业的密集式网捕也成为它们的威胁,密集细小的鱼钩在钩住鱼的同时也会使吞下鱼的鸟丧命。
视频---游禽之三《鹮嘴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