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张中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消夏》是中国当代作家张中坡的散文。
作品欣赏
消夏
夏天,对于草木来说,是一个自由舒展、尽情发挥、最大限度实现自己潜能的黄金季节;古人称之为“夏长”。但是,对于我们,恒温37℃的动物,夏天,特别是暑天,就比较难过了。先秦时代,人们已在抱怨“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说是无处不热,连个躲藏的地方都没有。“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热得让人产生错觉,天上出了十个太阳,金石都销化!所以,消夏对于古人来说是个现实性的问题。
我国古代有“凌人”的官职,职责是“掌冰”,“暑气盛以冰颁赐”。也就是说,皇家在冬天把冰藏在地窖里,暑天拿出来用;这其实是个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活——只要地窖足够深,封闭足够严密。但它是一项笨重的活计,而且冰也占地方;所以藏冰不多,能够等到暑天用的就更少,可用的冰只有藏冰量的三分之一。皇帝自家,在盛夏,可能还有冰消暑,至于颁赐到大臣的冰,那只能是象征性的恩典。曹丕《与吴质书》说,“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寒水,大概是冰块化成的水。不然,夏天从深井里打上来的水,不过是凉水罢了,怎说得上寒呢?想曹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汉丞相的世子,在热天吃点冰镇水果,很正常。
像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国府,在伏天里,公子小姐也只能聚集在王夫人的上房吃点西瓜消夏;或把“果子湃在那水晶缸里”。所谓“湃”,也就是用深井汲上来的水把瓜果泡一泡,取其凉意,吃起来爽口。三十多年前,小时候在豫西南乡下,我们乡下人也就用这法子取凉,称作“拔凉”。不光是水果可以拔凉,面条也可以。从凉水里捞出来的面条,拌上新掐现焯的紫红或青绿的苋菜,还有香油调制的蒜泥,我们叫作蒜面——呼噜呼噜吃一碗,到如今我还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这可算是老百姓的消暑法,来源颇为久远。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载:
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天下无比。谚云:“冬至混沌夏至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
我们乡下常吃的蒜面原来来头这么大!其实它比潘荣升说的还古老。清代的过水面,唐宋时候已经有了,叫冷淘。
作者简介
张中坡,必读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