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兹·凡·毕贝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兹·凡·毕贝尔(简称“海因里希·毕贝尔”,德语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1644年8月12日-1704年5月3日),出生于波西米亚的瓦尔腾堡(现位于捷克共和国的斯特拉茨·波德·拉尔斯肯),波西米亚-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在维也纳师从施梅尔策学习。[1]

表現非凡 功成名就

西元1668年以前,毕贝尔供职于Prince Johann Seyfried von Eggenberg的位于格拉茨的宫廷,其后他又在克罗梅日什受雇于奥洛穆茨主教(现奥洛穆克)卡尔二世。从1660年代早期起,他的同僚魏伊瓦諾夫斯基(Pavel Josef Vejvanovský 1639-1693)在那里任乐团总监。

比貝爾的餘生都在薩爾斯堡度過。在那裡,他的音樂和社交事業蓬勃興旺:他於1676年開始發表他的音樂作品,1677年為皇帝演奏(並授勛),1679年起在薩爾斯堡擔任樂團副樂長,1684年升任樂長。1690年比貝爾被皇帝擢升為貴族,享有Biber von Bibern的頭銜。最後,新任薩爾斯堡大主教—— Johann Ernst和Count Thun——任命比貝爾為內務大臣,他升至社會階級的頂層。

出類拔萃真優秀

毕贝尔是器乐历史上最重要的小提琴作曲家之一。其成就包括进一步发展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他能够到达第六或者第七把位),他的左手和运弓技巧远远超越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作曲家。 毕贝尔一方面受到意大利乌切里尼(Marco Uccellini,1603-1680)和法利纳(Carlo Farina, 1600-1640)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受到了德国复调音乐传统,尤其是来自约翰·海因里希·施梅尔策的影响(施梅尔策可能曾经当过比贝尔的老师)。 他還善於運用]對位法,時常寫下包含很多雙音奏法技巧的複調音樂作品。另一個比貝爾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領域是泛音的藝術,即變化各種泛音的器樂曲。最後比貝爾的音樂多採用各種形式的數秘符號、音樂情感理論、標題音樂等手段。例如,神跡奏鳴曲中復活奏鳴曲所使用的象徵性調弦。 在整個十七世紀下半葉,比貝爾是(連同德勒斯登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們——Johann Jakob Walther和Johann Paul von Westhoff——一起)歐洲最優秀和最有影響力的小提琴家。

參考文獻

  1. 海因里希·比贝尔.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