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剑羚飞弹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剑羚飞弹系统
图片来自自由时报

海剑羚飞弹(Sea Oryx Missile system)是一种以红外线被动雷达整合导引的轻型、点防御舰对空飞弹,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1] 研发,预定装备于中华民国海军军舰上,用来拦截巡弋飞行型态的反舰飞弹与其他具有威胁性的飞行器。海剑羚系统与RIM-116滚体飞弹理念雷同,都是扮演船舰最后一层对空防御火力,特别是对反舰飞弹的硬杀对抗能力,有望在2017年内进行反飞弹的防卫测试,2018年11月29日中科院与海军在立法院首度透露,估计将于2020年完成作战测评(IOT),预计2022年量产出厂服役,将取代服役已久的海槲树飞弹

依照规划,海剑羚系统有两种构型,独立运作的构型发射器备有12枚海剑羚防空飞弹,发射器顶上结合射控雷达与光电射控仪;另一种则是与船舰作战系统结合的构型,取消发射器上的雷达与光电系统(完全由舰上作战系统提供目标参数与射控指令),飞弹发射器容量则增为24枚。

除了舰载的海剑羚之外,中科院也在规划陆射版的海剑羚,将飞弹发射系统、雷达以及射控系统都装载于载重车辆上,成为陆基短程机动防空系统。

研发历史

海剑羚飞弹首度曝光于2015年8月的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览会,是中科院基于天剑一型飞弹为基础研发的新型面对空防空飞弹。除弹头与推进段外,其新型寻标头,追加的中途诱导模式,折叠弹翼与自转尾翼等技术特征又与陆基的捷羚防空飞弹系统有巨大的差异,属于天剑一型飞弹家族的最新衍生型号,其更动幅度之大,应可自为一个新系列。

由于包含方阵快炮在内的各型机炮近迫系统拦截范围较短,一次也只能锁定一个目标攻击,已无法应付日益成熟的高超音速武器,多数国家也正在计画用飞弹和雷射武器来弥补机炮的不足,为配合海军防空制海飞弹防卫系统更新,由海军司令陈永康向中科院提出研发具有短程防空反飞弹系统的可行性。

由中科院公开的资料了解,此飞弹系统拥有多目标同时接战能力,主要将部署于船舰上对抗来袭的攻船飞弹。目前为实体设计阶段,现场展示品仅为模型。

2019年8月5日新闻报导指出,海剑羚飞弹系统预计于2019年年底前在陆上进行首次实弹导控测评,希望在2020年能完成全系统实弹的初步测评。

系统介绍

飞弹

海剑羚飞弹的推进段本身沿用天剑一型的规格,但是加入无线电中段指令诱导与新型的红外线平面凝视阵列导引头。 射击原理是先由船舰的雷达系统标定并追踪目标,待进入可接战的范围便朝目标方向发射飞弹,使用资料链指引飞弹往目标方向飞去,寻标头在发射后才开启寻找目标(陆基捷羚是发射前飞弹本身便已锁定目标),船舰本身的射控系统并不需要全程指引飞弹到击毁目标。因此可同时诱导多枚飞弹往不同目标飞去,飞弹各自锁定目标攻击,达成多目标接战能力。 海剑羚使用射后锁定技术,除结构与外观外,与美国海公羊系统的接战模式几近雷同。就航太展上的了解,本系统并无美国协力开发。

2017年阿布达比国际防卫展,展出的海剑羚飞弹,尾部自旋尾翼比起以往展出的十字翼面构型,改为八片固定式的低展舷比翼面,正面截面积更小。后部火箭推进段加粗,增加推进火箭燃料量,延长射程。

发射系统

目前系统发射座沿用方阵快炮的基座,但射控台是台湾自行研制的开放式架构战斗管理系统,与方阵系统的射控台不同。故后续是否仍沿用美国GD公司的MK-72机座,或改用国产型号替代以摆脱美国的政治力牵制尚不明朗。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贸航太国防展中,中科院展出的新版海剑羚发射系统,改用中科院自行设计的新旋转座。

光电雷达系统

在MK-72炮座左侧与美制MK-15 Block1B方阵快炮一样,外挂一具由中科院自行研发的光电射控仪,提供一组备用射控频道。可在射控雷达失效或遭受敌军强大电战干扰下遂行作战,独立型海剑羚系统才有光电雷达系统。

型号

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贸航太国防展中,中科院展出的新版海剑羚发射系统,分为独立型海剑羚系统和战系型海剑羚系统,两种构型。

独立型海剑羚系统

上面设置中科院开发的X波段主动相位阵列雷达以及光电感测系统,可独立作战,发射器备有12枚海剑羚防空飞弹。

战系型海剑羚系统

完全由舰上作战系统提供目标参数与射控指令,取消发射器上的雷达与光电系统,发射器备有24枚海剑羚防空飞弹。

实战配备

目前最有可能,也是各方呼声最高的就是配属在新型的沱江级巡逻舰上,因为沱江级是新造时已经装备国产开放式架构战斗管理系统的现役军舰,具有很强的实验舰性质,自然为实验新武器的优先选择。2019年8月5日新闻指出,由于海剑羚飞弹系统会先装在沱江舰上测试,因此研发计划纳入沱江舰的“承海计划”中。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