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光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光寺,原是津门名刹,游览胜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天津镇总兵蓝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今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汇处东北侧,南门外大街以东,多伦道以南,万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围区域)修建而成的。咸丰八年(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进犯天津,胁迫清政府在海光寺正殿签订《天津条约》。海光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划归天津日租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海光寺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随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并在废墟上建造兵营。1903年做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日军天津宪兵队也在此驻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策划侵华阴谋。

中文名 海光寺

地理位置 天津

修建时间 1705年

原 名 普陀寺

修建人 成衡

御书匾额

高宗弘历继位后,亦步其祖父之后尘,屡屡南巡,乾隆元年(1736年)时路过天津,为海光寺御书“瀛蠕慈荫”匾额。这位偏爱舞文弄墨的皇帝,此后又陆续为海光寺亲笔写下了大殿额“普门慧镜”,大殿联“觉岸正光明如水如月,法流大自在非色非空”;御书楼联“春物薰馨含慧业,名禽宛转人闻思”;大士楼联“不生波处心恒定,大寂光天相总融”;后楼额“镜澜普照”,后楼联“欢喜白毫光妙明合印,庄严香水海安隐同参”。海光寺因此声名更隆,时有高僧驻锡其间。1767年乾隆帝曾在海光寺前阅兵,有《题海光寺》及《阅武》诗。时值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成功,乾隆令将义军领袖林爽文,何有志、陈岑、林岑等槛送天津,并于行宫门外亲自审讯,最后用大刑磔(分裂肢体)何有志,枭首示众;次日又于蒲口磔陈岑,枭首示众,林爽文则被害于北京菜市口。由此,乾隆帝对清王朝的统治忧心忡忡,所以他在《阅武》诗中,竞有“敢日瀛氛靖,戒安意正殷”的句子。1770年乾隆帝作《海光寺》诗。1788年拈香海光寺,又写下了《海光寺》诗,这几首诗当年均泐石于海光寺中,用资纪念。

遭受厄运

为这处风景绝佳的佛门胜地带来屈辱、破坏,乃至万劫不复之厄运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1]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攻广州。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并以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全权代表,各率海陆军集中香港。这时,美、俄两国亦声明支持英、法侵华。不久广州为英法联军攻陷,四国公使遂联袂北上,于咸丰八年(1858年)4月抵达大沽口外。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清军溃败,联军兵舰沿海河上驶,于26日到达东浮桥,并盘踞于三岔河口一带,清军于海光寺外扎营。咸丰帝见状大惊,深惧天津重蹈鸦片战争的覆辙,认为英、法若“以大沽为香港,而以天津为广州,将来何能驱之使去?”因此急忙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驰往天津查办。桂良和花沙纳到达天津后,见海光寺建筑华美,陈设精良,且周围有清兵驻扎,乃选定于6月5日在海光寺后楼下筵宴英国公使,“以北为上,设联桌三,东西联桌各二,地铺红毡,围靠新鲜,酒肴齐整。”6月7日在海光寺分别筵宴法、俄公使,6月8日又在海光寺筵宴美国公使。当时,俄、美两国因急于得到好处,条约很快议定,而英、法两国自恃大军压境,逞强要挟,态度极为蛮横,甚至在谈判之外,径至桂良、花沙纳的行寓,拿出自定条约56款。逼令二人应允。“骄狠之情,有目共见。非特无可商量,即一字亦不令更易”。经过近一个月的海光寺谈判,英使额尔金寸步不让,而且“逼索议准照会,神色俱厉”,额尔金甚至扬言,“若再无定说,惟有带兵北窜”。桂良、花沙纳果然被英、法的恫吓所慑服,自称“精疲力竭”,并提出“五不可战”,要求咸丰帝“于两弊相形之中,聊为避重就轻之法”,对四国的侵略要求“从权允准”。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在海光寺签字,英使额尔金踌躇满志,来海光寺时,竞“用轿30乘,带兵五六百名,各持枪刀,铠甲一色。夷官亦数十人,鼓乐同来,竟将寺内占满。”第二天,中法《天津条约》签字,法使葛罗“带兵200余名,并跟随夷官数十人,鼓乐同来。”“是日回馆甚晚,沿路执火把百余,照耀而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美《天津条约》已分别于6月13日和18日签字,两国虽然仪从简单,但也盛气凌人。应当说,从这时起,海光寺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备受欺凌,民族历经屈辱的见证,海光寺也因此得了一个浑名—签约寺。

机器铸炮局

同治七年(1868年)海光寺西局率先开工,首先制出了可发射12磅炮弹的铜制炸炮12门,每门重450磅。此外还制造出炮架及前车。据目击者说:“炮具的生产,颇为有效,很可称道。”因东局以生产弹药为主,所以称“机器造药局”;海光寺分局以生产枪炮为主,又称“机器铸炮局”。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督直,调任原上海机器局督办沈保靖来津主持局务。当时因购得制造林明敦兵马枪设备及中针枪子机器,遂将海光寺分局之名撤销,但生产规模却得到扩大,这里分设铸铁厂、锤铁厂、锯木厂,将原来机器房的一半改为洋枪厂,添设卷枪炉房;铜帽房的一半改为枪子厂,添设烤铜装药房,并试制出镪水、水雷、雷管等。新设的机器厂,可以自行制造车、刨、钻等机床。工匠也由原来的50人发展到六七百人。日常除制造新式枪炮等军械外,兼制民用设备以及各种军用船只。全厂“每日卯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气机管放气为号,响声遥闻数里。”经过改组和扩建,海光寺局的成效颇为可观。例如,光绪初年曾制成直隶号挖河船。据载,该船以铁制,其状如舟,大亦如之。上为机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载万斤,置之岸上,旋转极灵,较人工费省而工速。后用于疏浚大清河,由城北西沽起,很快便开浚至独流镇后河,计百余里。光绪六年(1880年)又制造出类似潜艇的水底机船,据当时的报纸《益闻录》报道,该船“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颇为合用”。据海军史专家称,当时世界上潜艇研制刚刚成功,海光寺局即能成功仿造,实属非常之举。翌年又制造出能载四、五十人的小汽船,以及“一百三十匹实马力,七丈螺轮船二只,以备海口布置水雷,并作小战船之用”。所造之“行军桥船一百三十余只,百丈之河,顷刻布成平地”。当年慈禧太后整修颐和园,疏浚昆明湖,李鸿章特意进献了两支小轮船“捧日”、“恒春”。光绪二十年(1884年)慈禧又点名要李鸿章照二船样式再制造小轮船一只,随洋划四只,以备倚虹堂至万寿寺乘用。这些小轮船也都是海光寺局制造的。彼时,淮军学习西洋操法,已经有了洋乐队,所用洋鼓洋号海光寺局亦能仿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