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河南岸林後村(韶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潯河南岸林後村》是中國當代作家韶融的散文。
作品欣賞
潯河南岸林後村
站在潯河南岸林後村的大街上,從潯河蘆葦盪里吹來了清爽的風。跟隨李老師來到潯河畔,尋找莊氏「林後大學」的背影。莊氏家族重視子孫教育成為傳統,如莊謠之父曾立嚴規:不許新婚的兒子回家吃住,只許在學堂努力讀書。莊謠曾刊印《課子隨筆》教族人切磋學問,總結教學經驗。清道光年間,莊在芳立「文昌學社」,莊恩植結「思成學社」,使學塾的家教水平不斷提高。大店東面山上建有五間正殿,就是早期的莊氏學府。
清乾隆六年,家境好轉之後的莊氏族人,在莊園東北角的林後村,潯河南岸邊,建立了占地六畝多的「林後大學」,後取清朝嘉慶進士莊謠「因樹書屋」之意,改為因園,教室前大門有塊書有「因樹書屋」的木匾。大門樓為亭閣式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大門上有塊石匾,上書莊餘珍的墨寶「因園」,大門裡栽有牡丹、玉蘭等花草,院裡的五間大廳和兩間耳屋將學校分成前後院,五間大廳為教室,留有前後穿堂門和五個大窗子,寬敞明亮,是莊氏子弟的主要學府。
這裡不僅僅是學堂,還是一處花園。教室里安放着大理石磨光的書桌和鼓式座位,北牆上掛有許多書法家的楹聯,還鑲有兩塊大理石碑,一塊是《東墅雜詠》,另一塊是《東墅記》,大門樓北有三間西廂房,是師生宿舍,其北山有一小門,可直通教室。教室門前有一青石鑲邊的月台,月台兩邊有一棵金桂、一棵銀桂和兩棵五米多高的臘梅。
食堂東邊是翠竹,竹南邊有一棵紅葉楷樹和一棵青銅樹,樹冠蔥鬱,往南還有兩棵古槐,幾株紫藤繞其而上。教室後邊是假山和魚池,魚池四周是迎春花,池裡有紅白荷花和一種會變色的小蛤蟆。每到夏天,後面的潯河水潺潺流淌,兩岸蘆葦蕩漾,楊柳飄香,景色傾人。莊餘珍每有閒情逸緻,就來這裡,他喜愛看的是魚池裡的那種會變色的小蛤蟆,早晨是金黃色,中午就是橙綠色,傍晚就變為赤紅色。
學堂大多是外來的教書先生,他印象最好的當是林德榆和劉章,經常在潯河邊散步回來,和他們坐在教室門前月台旁的桂花樹下,談古論今。「因園」成功地推進了莊氏科業的再次復興,一時族人多有學成。到光緒三十年,莊餘珍首倡「朱陳店中學」,開創辦學新風。
「林後大學」如今只在腳下留下了一些殘磚碎石,當年的風光已隨着朗朗書聲的遠去走進了歷史,但給人的思考是多重的。我想到,莊氏家族遵循儒家思想,莊陔蘭提出了「種德收福、樂善永年」的生存理念,莊謠提出了「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家族格言,並提出了家訓十二則,完善了管好家族、保障家族興盛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家訓族規。
莊氏家族的興盛,來源於儒家思想的文化定位,德字訣打破「富不過三」的魔咒。自「燒餅進士」莊謙首躋於仕途,科舉登第不斷,先後有進士8名,舉人23名,拔貢等200餘名,五品以上官員達80餘位,這些人大多在京城地方做官,上至翰林、巡撫,下至議員、區長,成為魯南蘇北最大的名門望族。
清乾隆內閣大學士劉墉曾書贈「松柏有本性,山水含清輝」,被刻成碑保存在文昌閣南大廳內,著名學者周永年、莒州知州李振先、直隸固安縣知縣劉中瀚、翰林院侍講學士王之翰等都分別為莊氏族人賦詩作傳,詮釋了莊氏家族能夠與六百年劇烈變革的社會和諧相處,並且奏出了和諧樂章的真諦。
作者簡介
韶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