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淺談張季次的文藝評論(牛新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淺談張季次的文藝評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淺談張季次的文藝評論》中國當代作家牛新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淺談張季次的文藝評論

我與張季次(筆名季風)相識二十年有餘,彼此以兄相稱,覺得這樣親切。那時他在攀枝花文化系統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在成都邂逅,初次見面就感覺張兄談吐不凡、文雅瀟灑,明智達理,學識豐富,帥氣的臉龐似乎拉攏了與他的距離,熱情的笑容似乎包容了與他的生疏,頓時我覺得他豐富的表情里透出無際的親和力,不可抵禦地撲面而來,誘惑着你想與他多相交、相逢。

那天晚上,我們相談甚歡,印象頗深,說好以後多相約交流,我還說要多向他請教。但是後來他忙我也忙,見面次數極少,他比我更忙,音壇、詞壇、藝壇、評壇等方面都在耕耘,而且聽說成績不菲。再後來,他退休了,我也退休了,聽友人說他定居成都,反倒更忙,不斷有文章、評論等見諸於報刊、雜誌。直到前幾年雙方才重新聯繫上見了面,其親熱程度可想而知。二十餘年過去,張兄仍不顯老,反而臉色更加紅潤,精神更加飽滿,說話更有中氣,我開玩笑說嫂子把你伺候得好。可謂:性格開開朗朗,待人親親切切,治學嚴嚴謹謹,事業紅紅火火。特別是那雙炯炯有神的雙眼,展現給你創新的活力和氣質。

說實話,我是近年來才在微信上看了他的幾篇文章,相看恨晚。其文章功力、筆力、深度、廣度果然了得!尤其是他的評論,獨具個性,熠熠奪目。我是字字拜讀,細細品味,是學習,也是享受。我說過,張兄在文藝界歷練多年,不畏艱辛地摸爬滾打,實踐顯示出藝術(音樂)評論的個性,其特點為底蘊厚重、主題鮮明、用詞精到、層次清新,細膩精湛,不潑辣而又綿里藏針,不誇張卻又提煉精髓,不柔性卻又情感瀰漫,不張揚卻又抒懷創新...... 年前,張兄要遠行,送我一本2019年第5期《西南作家》,欣喜地介紹這期是曾令琪主編的文章特輯專輯,並謙虛地說這期有他的一篇文章。我接過來一看就感覺分量沉甸,封面上首是賈平凹題寫的「西南作家」遒勁有力的四個字,中間是《西南作家》主編曾令琪的彩色照片,敦厚、老成、聰慧、睿智。我早就聽張兄說令琪君雖然年輕,卻廣識博學,極有天賦,筆耕於詩詞、辭賦、散文、評論、小說、楹聯和書法等領域,可以說在文學上是全才,造詣頗深,所以我也為之久仰。封面下方是曾主編寫的「一剪梅」的一首詞,我即刻敬讀數遍。短短60個字,可謂字字珠璣,既濃縮了他的昨天,抒發了今天,也憧憬着更高目標的明天。

我以為,評論好一個文人,一種是側重宏觀評論即首先從幾個方面比如其人的自然情況、其人的品質、其人的文采和其人在文壇的貢獻等去把握,另一種側重微觀評論即某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一個劇本,或一首詩詞等等,不管何種方式,評論的難度不亞於標的本身。文學界有一句話,「評論家是作家之中的作家」。是的,要源於標的又要高於標的,從某種程度講,評論有引領文學的作用。就拿曾主編來說吧,令琪君是國內起碼在西南地區文學界響噹噹的人物,沒有一定水平是評論不好的。我看到張兄用他的獨到的「層層剝皮」,「筆里藏刀」,「畫龍點睛」等方法(僅是若干方法的一點點)來評論令琪君。你看,令琪君25年來,激揚文字450萬字,出版發行文集17種,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達100多個,真是令人驚嘆的數字和成就。且看張兄評論開始「剝皮」,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張兄對令琪君追溯到孩提時期,天賦從幼年開始積累,聰慧從勤奮開始孕育。張兄對令琪君身世的了解比記者還記者,雖千把字掠過,然粗放不失細膩,概括不失精煉,一個飽讀博學,深藏智慧的才子形象便躍然於評論意境之中,後用古人之「腹有詩書氣自華」來「畫龍點睛」,使人們逐漸進入「印象令琪」角色。

好,我們再來說「筆里藏刀」。「刀」者一說,我以為是評論之精準、精闢、深邃、深刻,張兄多年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忒「毒」,「毒」在此時是褒義詞,意即下眼就抓住內涵,過目就透析寓意,把你的意境和情思帶上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心中有而有時紙上無的精華提綱挈領地幫助你達到新的認識層面,如言簡意賅的評論令琪君詩歌的魂韻情真、豪放婉約,散文的俊逸新穎、引人入勝,小說的接地民生、倡導善美,等等,實在是助我進入曾令琪文學閱讀啟蒙課......。

可能有些人認為一般的評論文章,到此就差不多了,結尾配上華麗的辭藻和娓娓動人的句子,也算是對這位文壇著名人物的不錯「包裝」,然張兄高就高在不拘泥於常規套路,自信地俯瞰,標新又立異,「刀」和「毒」相併用。讓我謙虛的引用張兄語錄:「任何成功的背後,一定會有鮮為人知的煎熬磨鍊,都會超出想象的自律自強。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曾令琪多支合流、全面發展,乃至形成其文學創作格局的呢?」緊接着筆鋒一轉,把評論文章又推向一個高潮,是曾令琪的:

(一)家國情懷,文脈書香,文化積澱,精神動力 ;

(二)心有榜樣,高山仰止,智慧才情,個性鮮明;

(三)崇尚名家,拜學大師,廣吸博納,見賢思齊;

(四)同窗文友,勵志文學,《西南作家》,異峰突起。

以上四點,張兄有精到的闡述和詳論,這裡不予贅言。總之,一個高大而又平凡,鮮活而又勵志,艱辛而又執着,高尚而又低調的「曾令琪」塑造在眼前,不見曾君,似見曾君。然後張兄又再次用他的「畫龍點睛」之術,水到渠成的提出了「曾令琪文學創作格局」的觀點,嘆哉,妙哉,贊哉!

以上是僅僅就張兄評論令琪君後我的一點淺言,由於我才疏學淺,尚未完全把張兄的素養、才華、情懷、風采等等躍然紙上,只待來日請教秉筆。

多年來,張兄在藝壇、詞壇成績斐然,尤其在評論領域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原因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幾十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博覽有關書籍,不斷提升自己德的素養和才的水平,二是不辭辛苦,勤奮創作,他有時寫作到了深夜,連張嫂都在勸他。正如張兄所說:「我沒有更多愛好,就喜歡看書和寫作。」是的,從興趣到習慣,習慣到自然,自然到愛好,愛好到追逐的夢,追逐的夢到畢生的文學事業。

關於第一點,我還想說的是,張兄還特別注意和高手交流,相互切磋,比如與曾令琪,在文學交往中成了摯友,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有了「江上青蓮」的人格和「芒鞋竹杖向書山」的治學精神,一個蜚聲文壇,一個享譽評界,一個紅花芬芳,一個綠葉相配,相得益彰,攜手同行。

關於第二點, 唐朝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人都主張「有為而作」,強調文章必須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評論更是如此,張兄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大眾生活中,這就是我們說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深入生活實踐,挖掘生活,閱歷豐富,把多年經驗的積澱帶入到評論中一層層深度的剖析,刻劃人生的意義,把自己的知識融入創造力(因為我們所涉及的是一種被稱為人性的模糊的東西),所以,不單是評曾令琪,他的篇篇評論佳作,我都說把評論對象評得「入木三分」。這幾年來,張兄已掀起了以音樂為主,旁及藝術多門類人物及其作品的評論。僅數年間就評議了數十位老中青人物及其百餘首作品,其中陳川的「民族民音民聲民俗音樂『陳川走勢』效應」,藍天果的「書畫辦學施教育人的奇葩效應」,吳飛、敖昌群的「『壯士出川』的川軍英勇悲壯抗戰效應」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陣陣評論新流並已獲業界與社會較大的反響。因篇幅關係,我不詳細展開,總之,其佳作的論點,有血有肉,立論新穎,妙語迭出,別具一格,讀者看後定會受益匪淺。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創作與評論有所不同,包括解讀、詮釋、方式、思維等等,而張兄從創作向評論成功轉型,近年又從藝評音評進軍文評等,其效績卓然,具獨到新鮮觀點(從對曾令琪的文學評論就可看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同時仍然在創作上繼續發揮才能。人說評論是無名英雄,不像創作那麼轟轟烈烈,但付出的艱辛更多,然張兄全面修煉,筆耕不輟,從「大器早成」到「大器多成」,可喜,可賀!

金鼠之年即將到來,當我再次閱讀張兄寫的字字句句時,突感一陣煦風輕輕拂來。哦,是季風,是季風在文壇上不斷建樹,「張季次藝評風格」正逐步形成並奉獻於文學新時代。我期望、期待、期許、期盼張兄更多佳作問世,我要拜讀,我必拜讀! [1]

作者簡介

牛新源,成都市青羊區退休幹部。下過鄉,當過兵,上過學,多年從事管理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