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淺色鱘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淺色鱘魚,又名密蘇里鏟鱘,是原產於北美洲密蘇里河及下密西西比河盆地的一種瀕危輻鰭魚。它們如其名般色澤很淺,與密西西比鏟鱘是近親,但身體較長。約長76-150厘米及重39公斤。淺色鱘魚壽命長達100年。一般都是底棲的,在河流底部覓食,它們的食性會按季節變更。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輻鰭魚綱

目: 鱘形目

科: 鱘科

屬: 鏟鱘屬

種: 淺色鱘魚

體長:76-150厘米

體重:39公斤

生命:50歲

食性:魚類、昆蟲、植物

繁殖:每次產數十萬的卵

習性:喜歡棲息在湍急的流域

分布:北美洲

外形特徵

淺色鱘魚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它們一般長76-150厘米,重量39公斤。淺色鱘魚顏色較為淡,背部及側面呈灰白色,隨着年齡漸長會變得更白,淺色鱘魚是歪尾的,上尾鰭較長。 淺色鱘魚沒有鱗片或骨頭,只有軟骨骨骼。軟骨是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頭部,一直沿兩側、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軟骨板有皮膚覆蓋,可以作為保護裝甲。口縮在較吻端後的位置。它們沒有牙齒,會伸長口部從河底吸入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及其他食物。淺色鱘魚的吻部有四條須,相信是一種確定食物位置的感覺器官。兩條內側的須只有外側的一半長,且位於較前端。

生態習性

淺色鱘魚喜歡棲息在中至湍急的流域,大部份捕捉到的淺色鱘魚都是在水流秒速0.10-0.88米的河區。它們也喜歡生活在混濁的水域及水淨介乎0.91-7.6米。它們一般會在砂質及岩石河床出沒。 淺色鱘魚一般都是底棲的,在河流底部覓食。雖然現時對它們的食性所知甚少,但相信它們是機會主義者。從幼魚的胃部發現它們的食性會按季節變更。一些季節,它們會吃不同的昆蟲;而在另一些季節,它們則會吃不同的魚類。它們吃魚類較密西西比鏟鱘多。82%的食物是魚類,其他的則是搖蚊蜉蝣毛翅目,與及小量的腐植質及植物。

生長繁殖

淺色鱘魚非常長壽,可以活到50歲以上,甚至長達100歲,由於它們沒有鱗片及骨頭,故很難確定它們的年齡。 淺色鱘魚的性成熟相對很遲才來到:雄魚約到5-7歲就達至性成熟;雌魚相信要最少15歲才達至性成熟。一項研究雌魚在9-12歲就開始卵發育,但卻直至15歲才性成熟。繁殖並非每年都進行,差不多每三年才產一次卵,或更長的十年。它們會於5-7月間產卵。 淺色鱘魚會往上游遷徙,在岩石或堅硬面產數十萬計的卵。在上密蘇里河曾捕獵一尾雌魚,估計就懷有17萬顆卵,占體重11%。在受精後,魚卵在5-8日就會孵化,魚苗會用幾星期回到下游。當魚苗長尾巴後,它們會游到慢流的水域生活。魚苗的生存率極低,雖然有數十萬顆卵產下,也只有小量的可以成長。

地理分布

淺色鱘魚以往分布在北美洲整個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區域。不過,現在密西西比河很少見到它們的蹤影,可能是在該區沒有適合的棲息地。

進化過程

鱘科最早可以追溯至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而淺色鱘魚一直沒有主要改變,可以說是一種由恐龍時代留下來的遺蹟。 早期的DNA研究認為淺色鱘魚及密西西比鏟鱘是同一物種。但是於2000年的研究,在比較所有三種鏟鱘屬的DNA序列後,才發覺它們分別為三個獨立的物種。2001年及2006年間的幾項研究發現在北部的淺色鱘魚是生殖隔離的,且與路易西安納州阿查費耶拉河(Atchafalaya River)的南部群落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不過這種不同並非是物種層級的。 淺色鱘魚的南部群落在密蘇里河盆地中部與密西西比鏟鱘的混種較多,而北部群落則較少。在阿查費耶拉河有最多的混種。混種的基因與淺色鱘魚的不同,但與密西西比鏟鱘的無法區分。混種是否能夠生殖仍未知。

生存狀況

雖然淺色鱘魚並未普遍,但於20世紀末其數量大幅減少,於1996年它們更被列為瀕危。美國政府及大部份州份都已開展了保育淺色鱘魚的計劃。淺色鱘魚的野生繁殖在很多地區已很少有,故需要人工協助。釣獲淺色鱘魚以往是一種獎狀,但現今既不准漁獵,捕獲後更要放生到水中。它們是可供食用的,且非常可口;雌魚的魚子則可以製成魚子醬。 在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北達科他州及南達科他州大平原的密蘇里河河道及環境已被大幅改變。運河化及建築堤壩阻礙了淺色鱘魚的上游遷徙。水流減少及沉積令區內的泛濫平原不再有季節性的泛濫。自1937年建造派克堡大壩(Fort Peck Dam)以來,密蘇里河就有超過90%的濕地及沙洲消失。密蘇里河超過3219公里的環境因而被改變,只餘下大壩上游的環境被保存下來。這種改變令很多當地的魚類受到嚴重打擊。在13個淺色鱘魚出沒的州份,只有少量的其他魚類被列為瀕危。雖然現已投放了很多資源在保育工作上,但由於淺色鱘魚只有很少自給自足的群落,故相信還要數十年的時間來進行保育。 保育工作 在蒙大拿州密蘇里河及黃石河的兩個淺色鱘魚群落正面臨滅絕的危險,估計這兩個群落於2018年就會消失。雖然自1996年已投放了很多資源在保育工作上,但要待雌魚15年的性成熟期才得知其成效。美國墾務局(U.S. Bureau of Reclamation)每4-5年就在台伯河大壩注入脈衝水,嘗試重造下游的泛濫平原,恢復淺色鱘魚的棲息地。 在內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Platte River)下游捕獵了小量的淺色鱘魚。普拉特河不像密西西比河及密蘇里河,只有少數的堤壩,可以從密西西比河的合流點往上游。下普拉特河的水深較淺,有大量的沙洲及小洲。雖然淺色鱘魚較喜歡湍流及深水河流,但於1979年至2003年間,就在普拉特河發現了超過十幾條淺色鱘魚。這些淺色鱘魚都被植入了發訊器來追蹤它們的行蹤,以了解適合的水深及水流情況。大部份在普拉特河的淺色鱘魚都是於春天及初夏捕捉到的。到了仲夏,由於水深減少及水流減慢,淺色鱘魚會回到密蘇里河。 由麋鹿角河(Elkhorn River)延伸至密蘇里河交匯處的一段長48公里的普拉特河下游,有適合淺色鱘魚產卵的地方,不過未有證據它們曾於此地方產卵。下普拉特河及下黃石河都是適合淺色鱘魚自然繁殖的候選地方。為了建立棲息地,於加文斯波因特大壩(Gavins Point Dam)也有注入脈衝水的計劃,對淺色鱘魚產卵有一定的幫助。 於1998年在密蘇里州大馬迪國家漁業和野生動物保護區(Big Muddy National Fish & Wildlife Refuge)發現了淺色鱘魚的魚苗,是50年以來第一次發現的野生魚苗。產卵的位點是一條為提供適合棲息地而發展的側道。這條側道成為了淺色鱘魚魚苗避開密蘇里河急流的地方。[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