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坤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9月2日) |
洪坤福 Âng Khun-hok | |
---|---|
交趾陶工藝技師 | |
時代 | 臺灣清治時期 |
族裔 | 閩南華人 |
信仰 | 臺灣民間信仰 |
出身地 |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
別名 | 尪仔福(Ang-á Hok) |
出生 | 1865年 |
洪坤福(1865年-?),世稱尪仔福(Ang-á Hok),福建泉州同安縣人,交趾陶與剪黏技師。曾隨師柯訓渡海來台參與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重建工程,並定居於今嘉義縣新港鄉一帶授徒,使該地成為台灣交趾陶工藝與寺廟裝修工程重鎮。在交趾陶工藝方面,以泉州系統手藝和「水彩釉」上色技術,與潮州系統、寶石釉大師葉王並為台灣交趾陶兩大系統;在剪黏藝術方面,則與潮州何金龍並稱「南何北洪」,為北派宗匠。
生平
洪坤福於1865年生於福建泉州同安縣的廈門馬鑾鄉,是柯訓的入室弟子。1904年至1906年間,新港奉天宮因兩次大地震損毀,在當地士紳林維朝的建議下,洪坤福隨師抵台參與修繕工程。[1]北港工程結束後,又轉往宜蘭羅東媽祖廟(震安宮)工作。1912年,柯訓回泉州,由洪坤福打理後續的工作。[2]
在1900年代到1920年代間,洪氏為全台最著名的匠師,工作範圍偏佈全台,而每到一處即有人向他拜師學藝,其門下八大弟子均來自不同地區。1919年,洪坤福參與大龍峒保安宮的裝飾工程[2],以東山門的作品「甘露寺」與西山門陳豆生施作的「鳳儀亭」對場(即同場較勁),為保安宮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裝飾藝術之一。[3][4]
作品分布
年份 | 縣市 | 作品 |
---|---|---|
1910年 | 雲林縣 | 北港朝天宮 |
1910年~1915年 | 嘉義縣 | 新港奉天宮 |
1911年 | 屏東縣 | 九如三山國王廟 |
1915年 | 嘉義縣 | 朴子配天宮 |
1918年 | 台北市 | 艋舺龍山寺 |
1919年 | 台北市 | 大龍峒保安宮 |
1925年 | 彰化縣 | 員林福寧宮 |
台南市 | 台南普濟殿 | |
嘉義市 | 九華山地藏庵 | |
台北市 | 台北市孔廟 |
台灣之美─大龍峒保安宮 |
---|
影片民視電視台製作 |
作品特色
洪式作品特色為「重形勢、輕細節」,「首重神韻、次求技巧」[5]由於其作品在題材上,多由傳統民間流傳的神明故事、說書故事中,選擇兼具風趣與教化意味的題材[6],因此在畫面呈現上,也講求整體故事衝突張力,而非單尊的作品。不過,在人物造型上,還是能細膩地處理到帽冠、戰甲裝飾這類小細節。[2]比例修長、身段優雅、表情生動的人物,深具古典戲劇韻味,更是北派特色之一。[6][7]
在用色方面,由於使用「水彩釉」技法,因此可以看到流動的、深淺有層次的色彩變化;而且在年久褪色後,另外透露出古樸之美,與傳統「寶石釉」的透明感大相逕庭。[6]
傳承譜系[8]
柯訓 | |||||||||||||||||||||||||||||||||||||||||||||||||||||||||||||
洪坤福 | |||||||||||||||||||||||||||||||||||||||||||||||||||||||||||||
梅清雲 | 張添發 | 姚自來 | 陳專有 | 陳天乞 | 莊進發 | 江清露 | |||||||||||||||||||||||||||||||||||||||||||||||||||||||
石連池 | 林萬有 | ||||||||||||||||||||||||||||||||||||||||||||||||||||||||||||
林再興 | |||||||||||||||||||||||||||||||||||||||||||||||||||||||||||||
參見
外部連結
注釋
- ↑ 李淑卿纂修,《嘉義縣志.卷十一.藝術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年12月。ISBN 9789860208115 頁246
- ↑ 2.0 2.1 2.2 2.3 藍芳蘭,〈從廟頂走來的匠師─林再興交趾陶藝術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 大龍峒保安宮網站 裝飾藝術頁面介紹,2010年11月7日查閱
- ↑ 廖武治,《大龍峒保安宮古蹟保存經驗》,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2年。ISBN 9579870616
- ↑ 張家菁、林幸蓉,〈台灣寺廟裝飾藝術文化-以剪黏藝術為例〉,《2005永續與文化創意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 ↑ 6.0 6.1 6.2 謝譯增,〈以台灣交趾陶文化應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9月。
- ↑ 《嘉義縣志.卷十一.藝術志》,頁247
- ↑ 李純愉,〈臺灣交趾陶藝術及其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3年。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