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阳牡丹甲天下(周吉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洛阳牡丹甲天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洛阳牡丹甲天下》中国当代作家周吉灵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从那时起“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就流传于世。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用“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真谛。至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牡丹确定为国花。

欧阳修强调“地脉”是什么意思?这绝不是单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王气。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托起了九朝古都、六朝陪都,坐上了105位皇帝。君临天下,才有了让他们“养眼”的牡丹;有了装扮他们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了他们粉饰太平雍容华贵的牡丹。

当然,牡丹不单为他们而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闻名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牡丹圣地。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朝,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并记述了牡丹品种名称。宋高宗也称“隋炀帝世始传牡丹”。可见洛阳为中国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现有十余个牡丹公园,如神州园、国花园、王城公园等。2003年国家林业局还在洛阳批准命名了“国家牡丹园”。

洛阳地处中原,为东秦岭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牡丹的栽培中心。洛阳地处伊洛河之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牡丹理想的适生区,这些造就了洛阳牡丹花色艳丽,花型丰富,花香浓郁,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名花。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尊为“百花之王”和“富贵花”。中国牡丹早在724年传入日本;1330年至1850年引入法国;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 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1826年至1830年也开始从中国引进。可以说牡丹是中国的美丽大使,已经走遍全球。

牡丹花雍容典雅,富丽堂皇,享有“国花”之美称,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种。花型有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和皇冠型。牡丹又叫鹿韭、鼠姑、百两金、富贵花、木芍药,原产中国,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江苏等省,至今在秦岭和陕北山区还有野生种牡丹。牡丹是毛茛科落叶小灌木,根肉质肥大。叶互生,三回三出复叶。花单生在枝顶,有单瓣,也有重瓣。牡丹以观花为主,也有以根茎为药者。牡丹的根可以入药,药名丹皮,可以治疗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痛消肿;牡丹的茎、叶可治血瘀肿痛,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而它的花瓣可以食用,味道鲜美。

多年来,洛阳市把牡丹的栽培与发展当做特色产品与地标性工作来做,大做美化环境,提高城市水平的“大文章”,将牡丹确定为洛阳的“市花”,先后建立了牡丹栽培基地,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散失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与栽培,组织盆栽及盆景制作,获得了百余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使洛阳牡丹品种达462个,种植面积约140公顷200余万株。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使洛阳牡丹更加闻名于世界。洛阳牡丹也伴随着美丽中国步伐远涉重洋,已进入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2013年春天,我走进洛阳,百花争艳,繁花怒放,万紫千红花烂漫,大街小巷人欢颜。牡丹那艳丽的花容,绚丽的色彩,在百花丛中争奇斗艳。街道边一盆盆牡丹蓬勃向上,优雅如婷婷的美女,向你招着小手,带着微笑,灌进了每个人一心的甜蜜;公园里一片片翠绿点缀着粉红,缤纷满园。那枝繁叶茂的花丛中,总有高高低低的片片浅红、串串粉白,一丛丛高挂在半人高的植株上;昂然挺立着的千头万盏硕大饱满的花蕾,个个形同仙桃,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华贵艳丽之感。一丝丝洁白的阳光照来,它们静静地矗立,任凭光辉洗礼、华光照耀,散发出沁人心扉的芳香,久远飘荡在大街小巷,弥漫在人们的心房,留下了甜蜜的味道。牡丹,真是玉笑珠香,冠绝群芳。难怪国人把牡丹一向看做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每年春季,洛阳都要举办牡丹花节,花为人添彩,人为花争光,人山人海,沐浴在花的海洋中,把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绽放,让阳光与温暖尽情流淌。那一朵朵牡丹犹如春风浩荡,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汹涌澎湃,惊天动地。那般浩荡,把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神排山倒海般地释放,把压抑了一个冬天的气象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尽欢颜,一下开得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这也许是一个地方风土秉性,但更像是秦岭固有的气度和风尚。

唐代,牡丹是皇宫珍贵的花卉,朝廷在骊山专门开辟了牡丹园。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曾在牡丹花下欢宴,李白奉诏进宫,挥笔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名句;中书舍人随口吟咏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明皇听后,大加赞赏,并叫贵妃在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以表现诗中意境,牡丹从此赢得了“国色天香”的美誉。

那时每到暮春,到都城长安观看牡丹,车马若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当年的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诗人刘禹锡赞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开,以待她明日游玩欣赏,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一气之下,便把牡丹发配到洛阳。

也许是武则天的缘故,到北宋时,洛阳种牡丹、赏牡丹,已经蔚然成风,真是“洛阳牡丹甲天下”。那时洛阳家家户户都种牡丹,它与扬州芍药齐名,并称“天下第一”。诗人欧阳修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曾游遍洛阳城中十多个花园,不仅写下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还著有《洛阳牡丹记》等文章,对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色牡丹特别推崇。姚黄被誉为“花王”,魏紫被誉为“花后”,“姚魏从来洛下奇,千金不惜买繁华”,说的就是这两种牡丹轰动当年京华洛阳的盛况。

洛阳的牡丹风姿绰约,颜色各异,有红、粉、蓝、紫、黄、黑、绿、白、变色等九大色系,花色齐全,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繁多。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最绿的牡丹是“豆绿”,它的颜色近似叶绿;最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它的颜色是深紫发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数“魏紫”,约有六七百片花瓣;最佳的牡丹算是“二乔”了,它一朵花上两种颜色,绮丽无比;最红的牡丹是“火炼金丹”,颜色近似国旗红;最蓝的牡丹是“蓝田玉”,粉里透蓝,艳而不散,凝香聚气,大气沉郁。

牡丹最美丽的地方莫过于花瓣和花蕊了。有的花瓣红中带白,有的粉中带黄,还有的洁白无瑕,清纯一色;圆圆的就像小姑娘的脸蛋,充满微笑,嫩嫩的似仙掌轻扣,护着最美的花蕊;而花蕊是一根根竖起的黄色小棒,布满了花粉,有的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微风一吹,左右摇晃,招来了一只只蝴蝶和蜜蜂,贪婪地独享其芳,我羡慕地也想变成蝴蝶蜜蜂,永驻洛阳,成为“采花大盗”。

这真是:

谁人都知牡丹妙,睹物即景心旌娆。

翩翩仙子下凡尘,薄瓣轻柔若飘纱。

怎凭群芳千般妒,姚黄魏紫百年好。

走近牡丹,一顾弄倾城,一瞥就惊鸿,一眼刻心中。牡丹的美是不容轻薄的,游人赏牡丹,哪知牡丹是洛神,都想折枝偷欢颜。记住,北宋哲人周敦颐曾告诫:“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桃花之美,美在点缀春风抛红颜;梨花之美,美在明月普照千枝雪;荷花之美,美在泛舟荷塘渔歌唱;然则牡丹之美,不单单是一种形态美,其香阴柔久远,其情蓬勃热烈,其景大气磅礴,其状亭亭玉立。入画富丽堂皇,入药清心洁瘀,入室高贵典雅。牡丹之美是气质上的大美,内涵上的真美,心灵上的唯美。就像从《诗经》里走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风景,亘古不衰。

洛阳牡丹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是因为它长在秦岭的怀抱中,寄情于温润的伊洛河盆地,滋养在肥沃的黄土地里,才孕育出花瓣大而色泽艳丽的奇葩。由于花朵硕大,颜色各异,花瓣肥厚,花蕊繁多,冠绝群芳,加之,洛阳牡丹花大鲜美,色香俱全,仪态万方,国色天香,观赏价值极高,以艳压群花而名满天下。

洛阳牡丹秦岭之娇子,地脉之宠儿,地理之标志。

真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

作者简介

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