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風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可可風格 |
本名 洛可可風格 外文名 rococo 起源國 法國 特 點 華麗,纖巧,精緻 興起時間 18世紀 |
洛可可風格指的是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1]
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起源
洛可可(Rococo)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和意大利語Barocco(巴洛克)合併而來,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石塊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巴洛克)則是一種更早期的宏大而華麗的藝術風格,有人將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洛可可風格最早出現在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後給宮廷藝術帶來了一些變化。前任國王路易十四在位的後期,巴洛克設計風格逐漸被有着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而洛可可藝術,即是大約自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
在攝政時期,宮廷生活不再局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由皇宮逐漸滲入整個法國上層社會,洛可可纖細和輕快的設計風格被視為是伴隨着路易十五的統治過渡而來。
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個標誌是18世紀初歐洲瓷器使用的普及。之前人們一直是用笨重的銀制餐具飲食,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而此後則是用易碎的瓷器來做餐具,也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從而反映了時期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此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元素。
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緻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速發展,並逐步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潢擴展到家具、油畫和雕塑領域。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複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並逐步與大量其他的特徵和元素相融合,其中就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組合等等。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蔓延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這種風格相融合,18世紀的英國將洛可可風格視為「法國品味」,較少使用在建築上,更多地運用在銀器和陶瓷上。當時由意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如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為載體將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愛爾蘭的法蘭契尼兄弟也做了同樣的嘗試。
隨着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逐漸被踢出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