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室。
本室以“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针对油气资源与探测的国际前沿和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难题,设置“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以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与探测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解决油气勘探重大技术难题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
简要概述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室。本室以“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针对油气资源与探测的国际前沿和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难题,设置“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以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与探测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解决油气勘探重大技术难题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
学术团队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了一批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实验室固定成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和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2]为中青年带头人的多学科研究群体。本室包括固定研究人员47名、流动研究人员24名。固定研究人员中89%具有博士学位、90%具高级职称、75%以上有留学或国外合作研究经历,实验人员及管理人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
学术组织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按照《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展工作。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负责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开放基金项目申请指南并审定开放基金课题、检查、评价研究成果并协调对外开放事宜。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术委员会制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根据相关制度和条例全权负责实验室的工作,负责定期召开实验室主任和团队学术带头人专家会议研究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稳定研究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促进对外开放、联合及学科交叉。
视频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豆丁网,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