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豚

中文學名 河豚

拉丁學名 Tetraodontidae

別 稱 氣泡魚、吹肚魚、氣鼓魚、

乖魚、雞抱、龜魚、街魚、蠟頭、艇鮁魚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輻鰭魚綱

魨形目

魨科

東方魨屬

分布區域 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水、淡水等水域

英文名 pufferfishes, puffers

河豚,別名氣泡魚、乖魚、雞抱、龜魚、艦鮁魚,古名肺魚,為哺乳綱,鯨目,淡水豚總科動物的統稱。擁有四個棲息於淡水河流及河口的現存海豚科品種:當中三個生活在淡水河中;而另外一個品種,即普拉塔河豚(拉河豚)則是生活在鹹水河口及近岸海洋,然而,於科學分類中,它仍被列為淡水豚總科而不是海豚科。未成年的淡水豚為灰色,成熟後就會變為粉紅色,河豚是哺乳動物裡面最親和人類的哺乳動物,可愛。河豚,人們一般指肉質鮮美但有劇毒的一種魚類。當作魚類理解時,應做河魨。而河豚則為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如白鰭豚等。

外形特徵

河豚體胖、尾短、鰭小,生有很細的小刺,堅韌而厚實的河豚皮曾經被人用來製作頭盔。河豚的上下頜的牙齒都是連接在一起的,好像一塊鋒利的刀片。這使河豚能夠輕易地咬碎硬珊瑚的外殼。河豚一旦遭受威脅,就會吞下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成多刺的圓球,天敵很難下嘴。許多種類的河豚的內部器官含有一種能致人死命的神經性毒素。河豚毒性大小,與它的生殖周期有關,晚春初夏懷卵的河豚毒性最大。雖然,品嘗河豚要冒着生命危險,但是由於河豚的味道十分鮮美,因此我國自古就有「拚死吃河豚」之說。

海安中洋集團經過多年研究,成功攻克了養殖河豚控毒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經過嚴格檢驗,為海安的「中洋河豚」 出具了 「無毒級」的檢驗報告,至此,人們或許才可以安心享受「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的風流。海安中洋集團現在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河豚魚生態養殖基地,農業部批准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河豚魚良種場基地。目前全國市場上銷售的河豚魚約八成來自「中洋」,每年有650萬尾中洋牌河豚游向市場。

生長特性

由於河豚種類很多,大小差異明顯,種類間生長快慢差異也較大。一般較大型的河豚生長較快;而小型的河豚生長相對較慢。對生長研究較透徹的河豚種類主要是紅鰭東方魨、假睛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另外,從個體大小及產區習慣來看,野生弓斑東方魨、黃鰭東方魨、菊黃東方魨、紫色東方魨、墨綠東方魨具有一定的相對生長優勢,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因而有一定的開發前景。

研究結果表明:野生紅鰭東方魨滿1 齡全長24~25 厘米,2 齡全長32~35 厘米,3 齡全長41~43 厘米,4 齡全長46~48 厘米,5 齡全長51~52 厘米,6 齡全長54~56 厘米,7 齡全長59~61 厘米,8 齡全長62~65 厘米,壽命約為10 年,捕獲最大的全長約75 厘米。

假睛東方魨在自然海區的生長不明,養殖魚在前3 年的生長與紅鰭東方魨基本相同,但以後的生長慢於紅鰭東方魨。

暗紋東方魨的生長特性在上海市水產所研究得最為深入。野生暗紋東方魨各齡的體長體重均值。[1]

資源分布

河豚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在我國沿海分布甚廣,尤其在東海、黃海,種類多,產量大,是重要的海洋漁業種類。如海洋捕撈中的紫色東方魨、蟲紋東方魨、紅鰭東方魨、假睛東方魨、豹紋東方魨、黃鰭東方魨等都可供出口。

河豚史話

河豚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西元3 世紀到6 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 今南京) ,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豚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興起。到了10 ~ 12 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豚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 2000 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人們品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人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佑五年( 西元1038 年) ,著名詩人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豚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 — 1593) 畢30 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600 餘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西元前21 世紀至16 世紀我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豚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 約968 年) 人馬志在《開寶本草》中說:河豚,長江、淮河、黃河、海裡面都有…」。

古往今來,隨着生態環境的變遷,推河、黃河的河道及人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現在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豚。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包括蘇北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認識河豚也不會食用河豚;而長江下游蘇南揚中地區的人們普遍認識河豚、嗜食河豚,至今傳承的河豚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豚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拚死吃河豚」中的河豚,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游的暗紋東方魨。

食療價值

味甘,性溫。有毒。能除風濕,補脾利濕。

河豚肉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1、B2和煙酸、鈣、磷、鐵,及其毒性物質河豚毒素、河豚酸等。

河豚種類頗多,大多有毒,毒性強弱不等。以組織器官而論,以卵巢、肝臟的毒素最多,脾、腸和皮膚次之,肉則幾乎無毒,即使最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河豚毒素有鎮痛作用,曾用作鎮痛劑。

用於久患風濕,腰腿無力,疼痛酸楚;脾虛水腫。

1.健脾: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2.利尿消腫:能清除體內毒素和多餘的水分,促進血液和水分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