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沂蒙山小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沂蒙山小调

中文名:沂蒙山小调

填词:阮若珊李广宗王印泉李锐云

主要传唱者:彭丽媛、王音旋等

音乐风格:民歌

歌曲语言:汉语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歌曲前身

《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歌曲歌词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1]

歌曲渊源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2]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 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3]

记录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李林的才气再加上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4]

作为1953年沂蒙小调主要版本的编曲和词作者,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老音乐工作者。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的作曲家李广宗,曾担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务,作品有获建国十周年优秀作品奖的《车水号子》、《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等。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研究组长的词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诗东方红中,歌曲《情深意长》的词作者,后任山东音协副主席,《山东歌声》主编。李广宗、王印泉等合著有《山东民歌集》。李锐云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音乐队长。

歌曲影响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视频

沂蒙山小调

李兆芳原唱民歌经典《沂蒙山小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