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汪士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士慎
出生 1686年
安徽休宁
逝世 1759年(72-73岁)
国籍 中国清朝
职业 画家
知名于 善画墨梅,清淡雅秀。
知名作品 《猫石桃花图轴》《白桃花图轴》
《墨松图轴》《梅花图册》
《苍松偃蹇图》《潇湘灵芳图》
《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
《月珮风襟图》《灵根出谷图》

汪士慎(1686年—约1759年),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等。排行第六,人称“汪六先生”。嗜茶如命,号称“汪茶仙”。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乃作狂草,自号“心观道人”。清代著名画家。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称为“扬州八怪”[1][2]。善画墨梅、兰、竹,尤以画梅著称。清淡雅秀,别有风韵。亦工诗、篆刻和八分书。

眼盲心不盲 梅花暗香浮动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书画造诣极深,却一生赤贫如洗。

54岁左眼病盲,以单眼画梅,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67岁双目失明,只能“画梅乞米”,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但他以梅言志,坚守风骨,他笔下的梅花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正是他一生疏淡而高洁的写照 [3]

汪士慎在年近半百时,才靠卖画挣的钱在扬州买了一处老房子,于是又成了“穷光蛋”。他本想布衣蔬食,品茗读书,写字作画,安宁生活。但就在那一年,他患了眼疾,却没有钱去求医问药,只能忍受著眼疾的煎熬。而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但他并不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并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对他这时的画,郑板桥评价说“清品极高”。

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这个时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观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他的晚年孤寂贫困,除了“三四素心,时相过从”,门前冷落得很。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长辞。这位像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像梅花消逝在一缕清香之中。

梅淡 人亦淡

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是画格极高的一个。他擅画梅,受称颂于当时,亦能山水及花卉,但传世甚为少见。画梅花最难。一方面,梅花没有其他什么颜色,都要靠枝干的穿插,没有极强的写生和构图能力是画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关乎文人风骨与心境,因为梅花是士人画,得有士人气。

而汪士慎所画的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气,以抒发其清高孤傲的襟怀。故金农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汪士慎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什么光彩的头衔。30多岁时,以书画到扬州来谋生,是个草根艺人。书画家与贵人、富人交往常事,但是汪士慎却怕见富贵中人。他说“懒向长官垂组绶,爱从野客话烟霞”,又说“白头蒙见重,无志谒公侯”,十分自爱。

自爱的结果是生意无法红火,加之他连讨价还价也不会,所以汪士慎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安于淡泊。就算在过年时,他和家人也只能吃山芋,但他却说:“煨芋抵餐饭,缝衣胜绮罗。”

雅号“茶仙”

自陆羽撰《茶经》,茶便成了文人的一件极为重要的闲适雅致之事,汪士慎则是个中翘楚。金农曾称赞他:“诗人今日称茶仙。”汪士慎爱茶成痴,能辨得出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闭目识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时,是他的拿手好戏。

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须耐心等待露珠顺著花须滴入瓶中,可见用心之苦。更难得的当然是和妙玉如出一辙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为珍贵。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赠。当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蜡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

郑板桥曾为此事写道:“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真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

传世作品

作品有《猫石桃花图轴》、《白桃花图轴》、《墨松图轴》、《梅花图册》、《苍松偃蹇图》、《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月珮风襟图》、《灵根出谷图》等等。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参考资料

  1. 汪士慎; 故宫博物院. 扬州八家画集: 汪士慎, 李鱓, 黄慎, 金农, 高翔, 郑燮, 李方膺, 罗聘.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2. 书画收藏鉴赏图鉴. 崧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2 February 2018: 144–. ISBN 978-957-735-396-2. 
  3. 汪士慎-眼盲心不盲,用心画出来的梅花仍暗香浮动. Zi字媒体. 2017-09-19 [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