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乡船篙(姜乐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乡船篙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水乡船篙》中国当代作家姜乐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水乡船篙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故乡,水网纵横交错,河有万湾,大大小小的垛子星罗棋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这片水乡的神奇,风情浓郁。水乡特色,船篙就是一种永恒绚丽的色彩,斑斓在水乡的天地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乡,水乡泽国,尤有水韵灵气,民间流传着不少脍炙人口的河流传说。南北走向的串场河,靖盐河,渭水河,上官河,下官河,南官河……东西走向的蚌蜒河,梓辛河,车路河,白涂河,海沟河……大大小小,举不胜举的沟河纵横,湖荡密布,故乡特殊的地理风貌,多船也多,船和篙就好似朝夕相处的手足,情深意重。

过去,水乡人常常望河兴叹,就有“隔河千里远,出门就行船”的说法。船,很早就是水乡人的出行工具,篙子就和船形影不离了,就好像秤和砣,少了谁都不完美。有船没篙,船行不了方向,有篙没船,篙也无用武之地,搭配起来,就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船篙的经典搭配,演绎着水乡泽国风情。平常三三两两的,来来往往,穿行河流之上,你追我赶,承载着是人们的希望和向往。装货装物,装粮装草,装肥装料,农忙时穿梭繁忙的船篙,就是水乡的清明上河图,船就是水乡万能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幸福之门,篙子就是水乡人的歌,一曲曲经久不息地在水泊回荡。

过去,水乡以木船居多,小可划桨,大用船帆,纤绳拉,用篙撑行,加橹摇行,极少有机器助力推行的。五六十年代大小水泥船开始风靡城乡河道,七八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赶上国家好政策,联产承包制深入人心。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预定水泥船,用于农忙,省的种田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田多的独立买船,田少的就几家人合伙买,用船时几家商量着轮流用。遇到合作不开心的,干脆直接抓阄折算给某个人,自家再买一艘船,改革条件好了,买船不是很难。自有自顺便,再也不要低声下气看人家颜色,偶尔还有乡邻好友会跟自己借,多大面子呀!农用水泥船一般以三到五吨居多,偶尔有几条七八吨水泥船,都是集体遗留的,船大了撑起来比较笨重。后来一些大船都装了挂浆机,但仍然少不了篙子搭配。

船多了,乡里镇上的竹排行就多了,一捆捆,一扎扎,堆积如山,大小毛竹都有,大到碗口粗,小到一支笔粗,应有尽有。篙子就是其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一个个成堆竖在那里,直插云天。有经验的老板,都选手掌虎口可以紧握的毛竹,用火烤加热,经杠杆热压,再冷水浇湿透,热气冒腾间,篙子就直了,拿起来就顺手了,再用竹刀修好竹节,这样篙子不会刮手,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好篙子也是打造出来的,父亲那时深谙挑篙子的经验,每次跟父亲去竹排行,父亲都挑那种竹节均匀,竹节间距且短,外表发亮,颜色深带灰褐色那种,特别是根部竹纹密度好,且尾部弹性好,他口中所谓的老毛竹篙,那种篙子一支顶几支用。再去铁匠铺买个U型铁篙钻,回家装配。水乡同样的篙子太多,父亲有时还凿上自己的名字,拿错了能找得回来,屡试必中。有时觉得篙子弯曲不称心,自己还点火取直,直到自己觉得称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撑好船有支好篙子至关重要。

有了铁篙钻的篙子行船稳,篙子落水快,起水不漂,篙子在河里不打滑,那时经常有没装铁篙钻的篙子撑船,篙子不称手磨出泡,或者不太会撑船的人,篙子打滑连人掉下河,洗个大汤澡,冒出水面一脸的懵圈,云里雾里的。

父亲平常下田,经常叫我们学撑船,站在后舱和船后艄之处,身子站稳,半侧身,脚下成丁字型,掌握船的特性,眼睛看船头,篙子靠船下篙,船不会歪斜。倘若船头方向有变,向左,篙子就船外身下篙,自然过来,向右,篙子就靠船里身下篙,只要一点点修正,船自然直行。假如船头方向偏大,就要跑船尾艄校正过来。撑船时左手提右手拉,双手交替距篙子根部三尺,篙子出水而起,再靠船下篙发力,咚的一声水响,右手一送,左手一推,交替上行篙子,再在篙子尾端再发力,船惯性前行收篙。发力时篙尖尾这时要抓牢,否则手一松,篙子矗立河中,船篙分离,让你欲哭无泪,不知道多少人闹出这样的笑话。人常说行船走马三分险,慢慢撑船多了,心里就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了,也就无惧风险。

撑船最怕遇上恶劣天气,逆风中行船,让你满满地知道什么是力量,少用一份力,不进则退,有时还在河里打转,你只有抛弃幻想,逆风而行,而战,才能到达彼岸。

冬天撑船,西北风咆哮,冰冷刺骨的河水,双手冻得通红,篙子上抹冻,船艄面板也是冰星耀闪,滴水成冰,撒点稻草,防滑。风霜雨雪中撑船,是一种勇气和毅力。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见证了乡下篙船时代,农忙,抢收,抢种,特别是缴公粮,那千船林立,篙挑船洞那种盛况。挂浆船,机舱船,慢慢普及,如今水泥船都换成了大铁壳船,纵横江河湖海,篙子也是象征性地用来搭船靠岸,行船会船使用。水乡的篙船,繁华盛景不在。

船篙现在慢慢地淡出人们视线,生活。现在再想见到船篙并列,百舸争流,千篙齐发的壮景,只能是清明时期故乡的撑会船活动,依然荡气回肠,雄风犹在。

延伸的马路又撑起了乡村另一片天地,车来车往代替了往昔船篙时代。但篙船时代,是一段谁也不能抹去的记忆。一个人真正懂得撑船的道理,世间的事他就能看得个七八分。船到桥头自然直,你不可能去撞桥吧?篙子就决定了船的方向。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篙子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些都比较通俗易懂的。当然,人才是真正的起到主宰和决定性的作用,看你是不是个好手,能不能驾驭自己人生的船篙。

如今,抬眼看去,水乡仍然偶有一两艘船篙缓行在河道之中,低矮的河床,深浅不一的影,泛上心头的唯有船篙余味……[1]

作者简介

姜乐明,笔名铭帅之念,江苏兴化人。爱好文学,喜欢文字的精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