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武凌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凌云,男,出生地 山西省。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民盟副主委,太原市政协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太原市青联艺术团团长,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

武凌云父母都是山西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父亲武忠自幼学艺,师承山西晋剧泰斗、须生大王丁果仙,虚心向其他剧种学习,练就了富有特色的传统表演绝技——帽翅功。他在晋剧移植剧目《徐策跑城》中的精彩表演,更是名震三晋,誉满京津。母亲阎惠贞是正宗丁派须生演员,其唱腔响亮、浑厚、韵味十足。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生平简介

武凌云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武忠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师承晋剧泰斗丁果仙,母亲闫惠贞也是国家一级演员,二人均为戏剧界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可谓家学源渊。小时候,身为演员的父亲,发现儿子嗓音清脆,悟性高,模范仿力强,就开始让他学戏练功。但儿时的武凌云特别调皮,贪玩,不肯吃苦。父亲生气地说,你不爱学习也不想练功,那就只有给你根木棍去要饭了。慑于父亲的威严,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戏生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根棍子,成就一枝‘梅花'”的故事。他8岁学戏,12岁考入剧团。18岁那年,他参加太原市戏剧“希望杯”大奖赛,以《徐策跑城》一举夺魁,获得金奖。从此,武凌云在晋剧舞台上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1986年到1990年间,他连续三年蝉联太原市“希望杯”金奖,引起了戏剧界众多专家的关注。

1996年,他因在《古城会》中对关羽性格、神态的到位把握和优美的唱腔、洒脱的做派,荣获山西省戏剧最高奖项“杏花奖”。

1997年,他接演的《都市警官》,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个人获山西省现代戏调演最佳主角奖。

1999年,他以《三关点帅》中的杨六郎、《古城会》中的关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获得评委与戏众的一致认同,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这是他首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年底,他被授予“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但他并不满足,又把目光聚焦在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上。

1999年,经过充分准备,他携自己的得意之作《徐策跑城》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舞台上,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演活了徐策,征服了台下的众多专家和观众,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3年,他又被授予太原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太原市第三届青年“五四奖章”。

武凌云从小随父母亲学戏,师承丁派,尽得真传,唱腔圆润豪放,表演洒脱逼真。但时代在发展,人们审美标准在变化,相应的艺术也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例如,晋剧唱腔高亢激昂,颇具燕赵风骨,但也多被诟病为大喊大叫、吵杂聒噪。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而继承传统又的创新的前提和源泉。

武凌云深晓继承与创新的奥妙。在丁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蒙古调等其他剧种的行腔优点,博采众长,兼容百家,形成了自己深厚舒展、优雅婉转、韵味绵醇的演唱风格。在表演上,富于激情,蕴藉深厚,始终坚持“演戏不演人”,不重复机械的戏曲表现程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力求准确把握角色内心世界,并从自我体验出发,寓情理于形式,赋程式以生命,深刻刻画人物思想感情。他演徐策,不单纯模仿人物动作,而是在把握剧中角色内心世界起伏跌宕的情绪变化的基础上,用帽翅特技的表演,表达徐策跑城时内心的细微变化。精彩的帽翅功与细腻感人的唱腔高度契合,浑然一体,使徐策这一戏剧人物有了真实的艺术生命。他演关羽,细心揣摩关羽雕像神态,精心设计一招一式,既具有英雄之奇,又具有常人之俗,演活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老爷”,赢得了“中国晋剧活关公”的美称。

2001年,他赴北京参加首届戏剧绝活节,获优秀表演奖。

2002年再次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关于戏曲帽翅的表演如何应用”的录制,并为李瑞环现场演出,节目被选参加春节戏曲晚会。

这几年来,他频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到贫困山区扶贫演出,去劳教所、戒毒所帮教送暖,去部队、工地、厂矿慰问演出,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霜雨雪,总是冲在最前面。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北京、上海、宁夏、陕西、海南、台湾、香港等省份,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及时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送到这些最需要的地方,送到这些最需要的人心里,为社会和谐安定奉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他说:“30多年来,我几乎年年都在田间地头搭就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已经习惯了基层老百姓的掌声。只要观众需要,我愿意随时为大家送上演出。” 繁重的工作及演出任务,使武凌云在演出中伤及左腿。可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工作也一天没耽误。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武凌云的人生信条。随着他演艺事业的发展,他在戏剧界声誉雀起,各种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但他却不为虚名所累,始终坚持自己简朴的生活,诚肯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洒脱的为人;身兼数职,却两袖清风,纤尘不染。武凌云感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演关公戏,要学关公品行,做关公人。

人都说武凌云“不安分”,但他却明白是自己懂得了艺术触类旁通的道理。他兴趣浓厚,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乐而忘返。2005年他接受上级领导任务,参与山西省歌舞团音乐剧排演,开创了传统晋剧与现代音乐剧的合作先河。为了丰富晋剧的表现手段,让山西观众领略“变脸”的神奇艺术,也为了实践让“艺术成为民族共有”的宏愿,1999年,他亲赴四川,拜“世界变脸第一人”的王道正老先生为关门弟子,学习川剧变脸绝技,历经三年,终于如愿。所有这些他都能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展示在戏曲舞台上。由于他博采众长,跨曲种、跨行当,被广大热爱晋剧的观众称为当今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多面手。

如今,年届不惑的武凌云仍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他说,繁荣晋剧事业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带给全国人民。这是他首当其冲的工作重心。

武凌云的母亲阎慧贞,是晋剧舞台上须生行当“丁字派”唱腔艺术的最好传人。1962年拜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为师,几出《打金枝》《空城计》《芦花》,嗓音宽厚洪亮、吐字传神、韵味醇厚而红遍三晋。儿时的武凌云特别调皮,身为晋剧演员的父亲发现儿子嗓音清脆,悟性高,模仿力强,从8岁起就强行让他开始练功学唱戏。但贪玩的武凌云怕吃苦不认真学戏练功,经常会遭到严父的棍棒教训。每到此时,父亲就说:“不爱学习也不爱练功,那只有给你一根木棍去要饭了。”慑于父亲的威严,武凌云只能咬紧牙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戏生涯中。并于12岁时考入剧团正式唱戏走上戏曲演艺人生。

命运似乎特别垂青这个有着极高戏剧天赋的男儿,三十多年来,武凌云在继承父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汲取众家所长,为己所用,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全面发展,被大家誉称“三晋男梅第一枝”。由于武凌云博采众长,跨曲种,跨行当,被广大热爱晋剧的观众誉称当今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多面手。山西戏曲中的技巧绝活非常多,髯扣功、帽翅功、耍牙、马鞭、靴子、袍子等等,武凌云可以说是样样精通,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他在外出交流演出时,还研习和借鉴外来剧种,把河北梆子中的演技、评戏的唱腔、越剧的柔美、川剧的“变脸”等戏剧精髓融入到晋剧的表演技巧中,让晋剧艺术融入了“变脸”的神奇艺术,使艺术为民族共有。

艺术的发展繁荣,在于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武凌云在子承父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为晋剧百花丛中的一枝“男梅”,撷取了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以独特的晋剧绝活帽翅功、髯扣功而独领风骚,荣得了首届戏剧绝活节目“优秀表演奖”,使他的名字享誉三晋,震惊了海内外的戏剧舞台。


代表作品

徐策跑城》,《古城会》,《卖画劈门》等

腾讯视频

晋剧《打金枝》武凌云 王春梅夫妇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