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曹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创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1]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馀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①观:欣赏。
②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③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④沧:通“苍”,青绿色。
⑤海:渤海
⑥何:多么
⑦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⑧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⑨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⑩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⑪日月:太阳和月亮
⑫若:如同.好像是.
⑬星汉:银河,天河。
⑭幸:庆幸。
⑮甚:极点。
⑯至:非常,
⑰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
赏析
曹操《观沧海》的英雄气度。
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五章中之一章,题作《观沧海》。《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于汉乐诗“相和歌”之瑟调曲,为大曲之一。“夏门”即洛阳北面西边的城门,汉时称“夏门”,魏晋时改称“大夏们”。这是以乐府旧题所谱写的一组诗章,作于北征乌桓期间。首章为“艶”,相当于序曲,道明作诗原由。其馀四章——《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或写征伐途中所见,或直接言志,均可独立成篇。
《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二零七)秋。时,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归来,途中经过碣石山。古代碣石有二:一为《汉书·地理志》所载骊成(今河北乐亭西南)之大碣石山,一为河北昌黎北面之碣石山。前者南北朝时沉入海中,后者之山南离渤海尚有四、五十里。曹操所登系后者。
诗篇共十四句,前十二句为正文,最后二句为合乐时所加,属于一般乐府套语,与正文无关。正文十二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所看到的大海奇观及其异乎寻常的观感。
开篇直述,祇用八个字即将登山观海的情事讲明。谓诗篇所写,不过这么一件事而已。但以下写大海,写大海的性格及胸襟,却显示出万千气象来。“水何澹澹”四句,写平静时的大海。谓微风吹拂,水波荡漾,一派平和景象。而海边的山岛,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山岛上、谿谷间,绿树丛生,花草繁茂,充满著蓬勃生机。此时大海,深沉、宁静、苍茫、寥廓,但蕴藏著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以下笔锋一转,即写大海怒吼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谓秋天到,树木发出萧瑟的响声,大海掀起冲天浪涛。二句十分槪括,已将壮阔海景写出。而“日月”四句,则进一步展开想像,写日月星辰。谓其不停地运行出没,都离不开大海。即:早晨的太阳,由巨浪抛出地面,夜晚的月亮由狂涛卷向碧空;耿耿繁星,由海面映照天上。这是前二句所写景象的充实与拓展,是怒吼时大海吞吐宇宙的奇观。此时大海,宏伟、壮烈,翻腾、激荡,显示出无比伟大的气度与胸襟。
十分明显,诗篇所写大海,乃曹操胸中眼中的大海。这是诗人言志,表现其“笼盖吞吐”气象的依托。即:所谓“观沧海”,实则为曹操性格、胸襟的自我观照;所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为套语,却不入俗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