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黄头凤仙花(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头凤仙花
图片来自 千草植物

开花的种类——黄头凤仙花(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

中国的特有植物。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柔弱草本植物,高可达16厘米,全株无毛,叶互生,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最上部叶近无柄。总花梗生于上部叶腋,花梗细,苞片叶质,披针形,花大,金黄花,侧生萼片,近膜质,旗瓣近圆形,唇瓣漏斗形,具紫色斑点。花药顶端钝。子房纺锤形,8月开花。

分布在中国四川西南部,多生长于石灰岩或林缘草坡。该种极易成活,民间栽培普遍。该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关注其观赏价值。

黄头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xanthocephala W. W. Smith)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黄头凤仙花
  • 拉丁学名:Impatiens xanthocephala W. W. Smith [9]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杜鹃花目
  • 科:凤仙花科
  • 属:凤仙花属
  • 种:黄头凤仙花
  • 分布区域:产四川
  • 栽 培:人工引种

形态特征

一年生柔弱草本,高10-16厘米,全株无毛,具少数支柱根及须根。茎直立,下部常具对生的分枝,稀不分枝,基部棵露。

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0.8-1厘米,顶端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疏圆齿或浅波状,齿端具小尖,叶侧脉2-3 (4) 对,不明显,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叶柄长5-10 (20) 毫米,最上部叶近无柄。

总花梗生于上部叶腋,常短于叶的一半,具1-2花;花梗细,长5-10毫米,上部具苞片;苞片叶质,披针形,长2毫米,宿存。花大,金黄花,长3.5厘米;侧生萼片4,外面2萼片圆形,近膜质,长2-3毫米,中肋细,具小尖,内面2萼片极小,卵形,膜质,中肋不明显,顶端钝。旗瓣近圆形,长5-6毫米,顶端微凹,背面中肋增厚,中部具龙骨状突起;翼瓣无柄,长2.3-2.9厘米,2裂,基部裂片极小,圆形,直径2-3毫米,上部裂片,长5-7毫米,宽斧形,顶端圆形,背部具极小反折的小耳;唇瓣漏斗形,长2-2.5厘米,具紫色斑点。口部平展宽约8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成长15-20毫米,内弯的细距。花丝线形,长4-5毫米;花药顶端钝。子房纺锤形,直立,长5毫米,顶端喙尖,蒴果未见。花期8月。

该种的翼瓣基部裂片极小,圆形,具紫色斑点,上部裂片具柄,宽斧形;唇瓣基部和距均有紫色斑点。花明显大于叶至为特别。

栽培技术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1]

植物文化

凤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内阁学士汪灏等撰成的《广群芳谱》记述凤仙:“桠间开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虽不比梅、兰、竹、菊、牡丹和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花之人对凤仙花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墨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花》:“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凤仙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杨维桢、明代瞿佑、清代刘灏等均有以凤仙花为题的诗句。

清人赵学敏所著《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学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花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

凤仙花属(学名:Impatiens L.)

是双子叶植物纲、凤仙花科的一属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附生或亚灌木,茎下部节上常生根。单叶,螺旋状排列,对生或轮生,羽状脉,边缘具圆齿或锯齿,花两性,雄蕊先熟,两侧对称,花瓣状,通常呈舟状,漏斗状或囊状,基部渐狭或急收缩成具蜜腺的距;距短或细长,直,内弯或拳卷,顶端肿胀,稀无距;花瓣分离,背面花瓣离生,雄蕊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扁平,子房上位,花柱极短或无花柱,果实为假浆果或多少肉质,种子从开裂的裂爿中弹出,无胚乳,种皮光滑或具小瘤状突起。

凤仙花属约500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尤以山地最多,中国约180种,分布极广,但主产地为中国西南部。成熟时弹裂将种子弹出,落地生根,极易栽培,供观赏用,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分,颜色亦多,根供药用,有消毒、通经、散血之效。

植物学史

众所周知,风仙花属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十分困难的一个类群。此属植物茎通常肉质,多汁,采集的标 本不易压干和保存,花被片质地很薄且透明,非常娇嫩,标本压干后,花的各部分往往折叠而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复原;然而,花被片的形状、大小,花药尖或钝等在分类上,对种的鉴定和描述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正确鉴定和描述每一个种,首先必须从标本上摘取下花,将其浸泡在水中,并且在容器中借助解剖镜或放大进行解剖,使花的各部分彼此分离,恢复原状,才能观察清晰。这样做不但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J. D. Hooker(1908)在他的论著中,曾经指出:“采用腊叶标本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对植物分类学者来说,再没有什么困难能超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析、比较和描述了……”。因此,研究该属时,在野外观察并做详尽记录,或者在采集标本时,从所采的植物中多采集一些新鲜的花立即将其解剖分离,并且将花的各个部分分别压放在贴于柔软的纸片上,加以编号,或者用酒精泡制花标本,加以保存,以备将来研究时之用。同时,对花的颜色和排列式样做详尽记录,及时绘制草图和拍照提供研究、鉴定和描述之参考。

花的形态特征乃是区别种间差异和分类的主要依据。然而,不同的学者用以对该属花的各部分描述的形态术语各有不同。J. D. Hooker (1908-1911) 在其有关论著中对花的描述采用 Sepalum(萼片)、Vexillum(旗瓣)、Alae(翼瓣)、Lobus basalis 和 Lotus distalis(基部裂片和上部裂片)以及 Labellum(唇瓣)等作为花部分描述的术语。与此相反,Hemsley 与 C. Grey-Wilson 等人则把 Sepala lateralia 称为侧生萼片,将 Labellum称为下萼片(Lower sepal)以示萼片的来源。为了便于掌握和使用,在本志中仍然沿用了 J. D. Hooker 对该属所采用的形态术语作为描述。

关于该属的分类系统,Hooker 与 Thomson(1859)首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上具有花的数目以及花序排列等性状提出了凤仙花属分类总览,在属下划分为7个组,但由于所列的性状出现交叉,一些种类难以划分。随后,J. D. Hooker(1872)依据果实的形态将该属划分为2个系(即系1:蒴果纺锤状,短,中部肿胀,两端收缩;系2:蒴果伸长,线形或棒状),同时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式样以及花各部形状和种子等特征,在系下又划分为13类,但他对上述的分类并不感到满意。O. Warburg 和 K. Reithe(1895)在《植物科志》中则依据该属叶基生与茎生这个性状,把该属分为2个亚属,在亚属下又按照叶排列,花序上具有花的数目以及花的长度与距长度之比例等性状划分 为14个组。此后,C. Grey-Wilson(1980)在其《非洲凤仙花属植物》专著中,为了便于应用与检索,他将非洲产的种类分为6个类群。尽管如此,前人对该属分类研究还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因此,本志主要是参考 J. D. Hooker(1908)的专著《巴黎国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室中的凤仙花属植物》,对国产的种类进行整理与分类。 [2]

主要价值

观赏:凤仙花属植物花形奇特美丽,在中国古籍《广群芳谱》(清康熙四十年)中,对凤仙花早有形象描述:“桠间开花头翅尾足具翅,形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中国该属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知的种类占全世界1/4,为非洲产凤仙花的2倍以上。其中既有单花的,也有花多数排成总状、伞房状或近伞形花序的种类;花的大小、颜色、苞片、萼片、旗瓣、翼瓣以及唇瓣的形状都各异。这些形态上的不同,充分反映并显示出它们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园艺花卉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有观赏价值的新植物资源。

药用:此外,该属不少种类可供药用,据有关中草药植物文献记载,凤仙花、华凤仙、棒凤仙、金凤花、水金凤、冷水七、牯岭凤仙花、毛凤仙花、东北凤仙花及锐齿凤仙花等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消炎散瘀等功效,对风湿疼痛四肢麻木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恶疮毒痈蛇蛟伤等有一定疗效。随着全国及地方资源普查的深入开展,有望在该属植物中发现与发掘出更多的新药用植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