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豨薟草(菊科、豨薟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開花的種類——豨薟草(菊科、豨薟草屬植物)
豨薟草(Xī Xiān Cǎo)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頭狀有柄長腺毛及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片質薄,兩面被短毛,沿葉脈有白色長柔毛,中部葉闊卵形至闊卵狀三角形,長7—20cm,寬5—18cm,邊緣有大小不等的齒,頂端短漸尖。頭狀花序直徑2—3cm,多數,排成傘房狀;外層總苞片長1—1.5cm;舌狀花長約3.5mm。瘦果長約3.5mm.。生林緣、林下、荒野、路邊。腺梗豨薟、豨薟、毛梗豨薟等同類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地區,以野生為主,人工也可栽種培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豨薟草
- 別 名:粘金強子、珠草、棉蒼狼、肥豬草、粘蒼子、黃花仔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向日葵族
- 屬:豨薟屬
- 種:豨薟草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
- 花果期:8~12月
- 性味歸經:寒、辛、苦,肝經、腎經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基部葉花期枯萎;葉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8-6.5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邊緣有不規則的淺裂或粗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脈及網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cm,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鍾狀;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mm,寬約1.2mm;內層苞片卵狀長圓表或卵圓形,長約5mm,寬約1.5-2.2mm;外層托片長圓形,內彎,內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花黃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約0.7mm;兩性管狀花上部鍾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狀突起,長3-3.5mm,寬1-1.5mm。
腺梗豨薟與豨薟的區別在於;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頭具柄的密腺毛和長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圓形或卵形,邊緣有尖頭齒;分枝非二歧狀。總苞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盼柄腺毛;舌狀花的花冠管部長1-1.2mm,舌片先端2-3齒裂,有時5齒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狀突起。毛梗豨薟與前2種的不同點在於;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有時二角狀卵形,邊緣有規則的齒;莖上部分枝非二歧狀。總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頭狀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狀長圓形,背面疏被頭狀具柄腺毛。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枝對生,節略膨大,密被白色短柔毛;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有明顯的白色髓部。葉對生,多脫落或破碎;完整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 cm,寬1.8~6.5 cm,先端鈍尖,基部寬楔形下延成翅柄,邊緣有不規則淺裂或粗齒;兩面被毛,下表面有腺點。有時在莖頂或葉腋可見黃色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顯微鑑別
粉末鑑別: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花梗表皮可見單細胞頭及雙細胞柄或多細胞頭而柄部細胞排成2行的腺毛。非腺毛有2種,一種較長,先端銳尖,由2~4~8個細胞組成,長110~368~758 μm;另一種較短,多彎曲,壁極薄,由 4~6~12個細胞組成,長 30~130~272 μm。花粉粒圓形,直徑約 30 μm,表面具有較密的刺狀突起,具萌發孔3個。 [1]
理化鑑別
- (l) 取本品粗粉 2 g,加水適量,置溫水浴中加熱溫浸 30 min,濾過。取濾液2 ml置試管中,加斐林試劑2~3滴,置水浴上加熱 5~10 min,有紅棕色沉澱發生。
- (2) 取本品粗粉 2 g,加 75%乙醇 10ml,溫浸 20 min,濾過。取濾液2~3滴,滴在濾紙上,置紫外光燈下檢視,顯亮藍色熒光。
豨薟草的功效作用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乾燥地上部分。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含萜和甘類、豨薟糖苷、豆固醇、豨薟萜內酯、豨薟萜醛內酯。具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等症。
1.截瘧
《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此證多由瘧疾目久,氣血耗傷,加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遇勞則復發,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在瘧疾發作時,可用豨薟祛邪截瘧。
2.療瘡腫毒
豨薟草味苦,性寒。苦主泄下,寒能清熱,故可選用本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新修本草》:「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症,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
3.祛風除濕
豨薟草用於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豨薟草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於濕熱的病症尤為適宜。 [2]
營養價值
稀薟草主要含萜和甘類、豨薟糖苷、豆固醇、豨薟萜內酯、豨薟萜醛內酯。腺梗豨薟: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貝殼烷型二萜及其苷、腺梗豨芬醇酸、腺梗豨薟四醇、腺梗碲薟三醇苷、腺梗豨簽萜二酸,亦含豨薟糖苷,並含生物鹼。
- 1、豨薟草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水煎劑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使胸腺和脾臟的重量減輕。
- 2、腺稀薟萜二醇酸、腺稀薟萜醇酸、腺稀薟萜二酸都具有抗炎作用。腺梗稀薟梗中二萜類化合物大鼠灌服,能明顯抑制足跖腫脹。
- 3、豨薟草溶液對小鼠腸繫膜微循環的血流恢復有促進作用,與丹參注射液相當。家兔靜注能明顯抑制血栓形成。明顯減輕血栓濕重。
- 4、本品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明顯舒張,並阻斷刺激神經所引起的縮血管反應。本品有降壓作用。水煎劑貓腹腔注射,10分鐘後血壓逐漸下降,可持續1.5小時。腺稀薟萜二醇酸等二萜類化合物為其有效成分。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
(一)功能主治
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
- 第1步《唐本草》:"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
- 第2步《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螋溺瘡。"
- 第3步《開寶本草》:"療虎及狗咬瘡。"
- 第4步《本草圖經》:"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 第5步《履巉岩本草》:"醫軟癱風疾,筋脈緩弱。為末,酒調服。"
- 第6步《滇南本草》:"治諸風、風濕症,內無六經形症,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白癜風,鬚眉脫落等症。"
- 第7步《本草經疏》:"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
- 第8步《分類草藥性》:"明目,黑髮,滋陰養血。"
- 第9步《貴州民間方藥集》:"潤肺止咳。"
- 第10步《廣西中藥志》:"其葉外敷蝦鉗瘡(生兩指隙間)。"
- 第11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降壓,祛風止痛。治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風濕痹痛;蛇蟲咬傷。"
- 第12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本品走竄開泄,其性猛烈,祛風濕,調血脈,通經絡,利關節。可用於風濕痹痛,中風等證。
- 第13步截瘧《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此證多由瘧疾目久,氣血耗傷,加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遇勞則復發,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在瘧疾發作時,可用豨薟祛邪截瘧。
- 第14步退黃,黃疸是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病證。可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寒以及積聚轉化而發病。若身目俱黃,兼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慾減退,腹脹,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可用稀薟宣利氣機而除濕退黃。
- 第15步平肝降壓,本證多由索體陽盛,肝陽上亢。或因長期憂鬱惱怒,氣鬱化火,肝陰暗耗,風陽升動,或腎陰素虧,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症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可選用本品平肝安神降壓。
- 第16步療瘡腫毒,本品味苦,性寒。苦主泄下,寒能清熱,故可選用本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新修本草》:「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症,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
- 第17步清利濕熱止瀉。
(二)藥理作用
第1步免疫抑制
豨薟草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連續7天,能使淋巴細胞值降低,Ea、Et花環形成率下降,抗體血清滴度降低,細胞內DNA和RNA吖啶橙熒光染色的陽性率減少。
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水煎劑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使胸腺和脾臟的重量減輕。
第2步抗炎
稀桐丸水煎劑大鼠灌服,能顯著抑制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腫脹。腺稀薟萜二醇酸、腺稀薟萜醇酸、腺稀薟萜二酸都具有抗炎作用。 腺梗稀薟梗中二萜類化合物大鼠灌服,能明顯抑制足跖腫脹。
擴血管和降壓。
本品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明顯舒張,並阻斷刺激神經所引起的縮血管反應。
本品有降壓作用。水煎劑貓腹腔注射,10分鐘後血壓逐漸下降,可持續1·5小時。腺稀薟萜二醇酸等二萜類化合物為其有效成分。
改善微循環和抗栓。
豨薟草溶液對小鼠腸繫膜微循環的血流恢復有促進作用,與丹參注射液相當。 家兔靜注能明顯抑制血栓形成。明顯減輕血栓濕重。
其他。
- (1)豨薟苷對大鼠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
- (2)抗菌、抗瘧,體外試驗中稀薟草對白色念珠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對鼠瘧原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鑑別應用。
臭梧桐與本品均能治療風濕痹痛,風 疹濕疹,皮膚瘙癢。然豨薟、善祛筋骨間風濕,可治中風癱 瘓;而臭梧桐,又能平肝陽,治療肝陽眩暈頭痛。
(三)豨薟草的性味歸經
【性味】 苦,寒。
-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 ②《本經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腎經。
-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腎二經。"
- 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少陽經。"
-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豨薟草配伍應用
配海桐皮,功能祛風除濕,通利血脈,降低血壓。可治療風濕痹痛,筋骨不利,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兒麻痹後遺症。
配威靈仙,功效更著。可治風濕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
配臭梧桐,祛風濕、活血功效加強。可治風濕痹痛麻木。
方劑製劑
豨薟散(《活人方匯編》) :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十二、十五克。治風、寒、濕三氣着而成痹,以致血昧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煤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瘺痹之病。
豨桐丸(《養生經驗合集》) :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乾,炒,磨末子)500克,豨薟草(炒,磨末子)240克。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l2克,或單用臭梧桐60克。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
治發背丁瘡方(《乾坤生意秘韞》) :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
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方(《乾坤生意秘韞》):豨薟草(端午采者)30克、乳香30克、白礬(燒)15克。為末。每服6克,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
火松丸(《世醫得效方》):火豐欠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
治翻胃及脾問諸疾。腹痛泄瀉方(《百一選方》): 皺面地蔥花(即火扶草花)不以多少,焙乾,為細末,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自湯送下,不拘時候。
首烏延壽丹(《世補齋醫書》) :何首烏、女貞子、 旱蓮草、豨薟草、菟絲子、杜仲、牛膝、桑葉、銀花、生地、桑 椹、金櫻子、黑脂麻。主治:陰虛血虛,腰膝酸軟,眩暈目 暗,耳鳴,失眠,鬚髮早白。
治腸風下血方(《方泳正宗》):本品,酒蒸為 末。煉蜜丸。每服9克,白湯下。
豨薟草附方
治風、寒、濕三氣着而成痹,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痿痹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活人方匯編》豨薟散)
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乾,炒,磨末子)一斤,豨薟草(炒,磨末子)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養生經驗合集》豨桐丸)
治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乾,以淨葉蜜酒九蒸九曬)一斤,當歸、芍藥、熱地各一兩,川烏(黑豆制淨)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為末,蜜丸。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張氏醫通》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筋骨攣強,腰腳無力等證:豨薟(酒蒸,曬九次)三斤,蘄蛇二條,人參、黃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朮、當歸身各八兩,蒼耳子、川芎、葳靈仙、半夏曲各四兩(以上諸藥,但用酒拌炒),沉香二兩(不見火)。共十三味,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送下。(《方脈正宗》)
治瘧疾:豨薟草(干品)一兩。每天一劑,兩次煎服,連服三天。(《全展選編·傳染病》)
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花草五錢,山梔子一錢,鐵鏽釘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槍(三葉鬼針草)適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劑,兩次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治發背丁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韞》)
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韞》)
治蜘蛛咬傷及狗咬、其它蟲咬:豨薟草,搗爛敷患處。(《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枚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世醫得效方》火坎丸)
治翻胃及脾間諸疾,腹痛泄瀉:皺面地蔥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乾,為細末,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百一選方》)
鼻衄:豨薟草100克,仙鶴草50克,生地黃20克。水煎,早晚分兩次服,連服5天。
化膿性關節炎:豨薟草100克,白鮮皮50克,黃柏30克,牛膝20克。將上藥加水約2000毫升,煮沸20分鐘後,置患處熏洗一小時,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白癜風:豨薟草150克,研細末,蜂蜜為丸。每次9克,分兩次服,空腹黃酒或白開水送服。
類風濕性關節炎:豨薟草30克,海桐皮20克,忍冬藤30克。水煎,每日一劑。
急性黃疸性肝炎:豨薟草、茵陳各15克,梔子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四肢麻木:豨薟草15克,木瓜15克,防風10克,五加皮10克,紅花3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高血壓:豨薟草30克,天麻10克,鈎藤15克。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 30天為一療程。
前列腺炎:豨薟草30克,荔枝核20克,川芎、牛膝各10克。將上藥放入藥罐中,加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劑,連續2—3個月。
肛門瘙癢:豨薟草、馬齒莧、紫草、魚腥草、地膚子各12 克,蛇床子15克,白蘞9克,白礬10克。水煎取汁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 分鐘,每日一劑。
豨薟草的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有小毒。[時珍日]「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
(二)毒理試驗
LD50:水煎醇沉液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45.54g/kg-+-1.44g/kg。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大耐受量為人的400倍。說明毒性很小。
(三)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明顯不適反應。劑量過大有噁心、便稀等反應。所謂小毒,李時珍已指出為劑量過大引起的消化道不適反應。所以大劑量使用時,宜多用和胃之藥以減少胃不適反應。 [3]
【注意】陰血不足者忌服。
《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本草經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腫、腎兩虧,陰血不足,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本草述》:"忌鐵。"
植物篇:(豨莶草(菊科、豨莶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