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江南星蕨(水龍骨科、星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江南星蕨(水龍骨科、星蕨屬植物))
是水龍骨科星蕨屬的植物,附生,植株高30-10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頂部被鱗片;鱗片棕褐色。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5-20厘米,禾稈色;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中脈兩面明顯隆起;葉厚紙質。孢子囊群大,圓形,沿中脈兩側排列成較整齊的一行或有時為不規則的兩行,靠近中脈。孢子豆形,周壁具不規則褶皺。
全草可供藥用,能清熱解毒,利尿,祛風除濕,涼血止血,消腫止痛。葉片四季常綠,生長勢好,橘黃色孢子囊群鮮艷別致,條形葉很有特色,是室內較好的盆栽植物,亦可作切葉。分布於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平利、西鄉)和甘肅(文縣)。多生長於海拔300-1800米的林下溪邊岩石上或樹幹上。
目錄
江南星蕨(學名: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江南星蕨
- 拉丁學名:Neolepisorus fortunei (T. Moore) Li Wang
- 別 名:大葉骨牌草、七星劍、旋雞尾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水龍骨科
- 亞 科:星蕨亞科
- 屬 :星蕨屬
- 種 :江南星蕨
- 命名者及年代:(T. Moore) Ching,1933
形態特徵
附生,植株高30-10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頂部被鱗片;鱗片棕褐色,卵狀三角形,頂端銳尖,基部圓形,有疏齒,篩孔較密,盾狀着生,易脫落。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5-20厘米,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基部疏被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5-60厘米,寬1.5-7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於葉柄並形成狹翅,全緣,有軟骨質的邊;中脈兩面明顯隆起,側脈不明顯,小脈網狀,略可見,內藏小脈分叉;葉厚紙質,下面淡綠色或灰綠色,兩面無毛,幼時下面沿中脈兩側偶有極少數鱗片。
孢子囊群大,圓形,沿中脈兩側排列成較整齊的一行或有時為不規則的兩行,靠近中脈。孢子黃色,豆形,周壁具不規則褶皺,赤道面觀豆形,極面觀橢圓形,單裂縫,外壁具刺狀紋飾。
生長習性
江南星蕨孢子接種後7-12天孢子萌發,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配子體發育為槲蕨型。接種後25天左右發育為片狀體,片狀體形成頂端細胞的時間較晚,有的甚至不形成。無機培養基培養的原葉體常在基部發生營養繁殖。毛狀體出現在片狀體形成之後,數量豐富,多為單細胞,分布於原葉體背腹面及邊緣。接種後60天左右發育形成幼原葉體,成熟原葉體呈心臟形。接種後80天左右開始有性器官出現,精子器的出現較頸卵器早10天左右。頸卵器成熟後,頸部常向原葉體基部傾斜或彎曲。
繁殖方法編
春季,江南星蕨繁殖常用分株法,將橫走根狀莖以枝剪切成數段,帶有足夠根系和新芽的部分,剪成各個小節,每個小節上保持一片葉芽,或分成若干小叢,種植於備好的植地上另行栽植,放蔭處過渡一段時間,成活後再移至半陰處養護。盆栽用腐葉土2份與砂1份混合,再加少許廄肥。日常放半陰或有散射光的亮處,如樹下、建築物北側等都較適宜。生長季供給充足的水肥,並每天噴霧保持其周圍有較高的濕度,施肥後要用清水噴淋葉片,這樣可保證其生長更旺。冬季移入室內保溫之後,要放置在能夠較多接受光照的地方,盆土也要保持適當濕潤,不能太干。
栽培技術
春夏抽生新葉,生長快,葉嫩綠色,秋後葉變深綠,生長期毎天噴2次水,並注意擦拭葉面以保持光潔。每周澆1次麻渣水。冬季給予充足陽光,少澆水。土壤宜疏鬆透水。 [1]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可供藥用,能清熱解毒,利尿,祛風除濕,涼血止血,消腫止痛。
觀賞:葉片四季常綠,生長勢好,橘黃色孢子囊群鮮艷別致,條形葉很有特色,是室內較好的盆栽植物,亦可作切葉。
江南星蕨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淡、微苦,涼。
歸經:歸經肝;脾;心;肺經。
藥用功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腎炎、疔瘡。
藥用主治: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氣管炎、黃疸、小兒驚風、肺癆咳嗽、風濕性關節炎、淋症、尿路結石、痢疾、白帶、蛇蟲咬傷、無名腫毒、疔毒癰疽、外傷出血、熱淋;小便不利;赤白帶下;痢疾;咳血;衄血;痔瘡出血;瘰癧結核;癰腫瘡毒;毒蛇咬傷;風濕疼痛;跌打骨折。
江南星蕨的用法和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敷於患處。 [2]
江南星蕨的食用禁忌
虛寒者慎服。
江南星蕨有毒嗎: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