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吴风草 (菊科 大吴风草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吴风草 (菊科 大吴风草属植物))

大吴风草(学名:Farfugrium japonicum (L. f.) Kitam. )

是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多年生葶状草本。根茎粗壮,直径达1.2厘米。花葶高达70厘米,幼时被密的淡黄色柔毛。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有长柄,柄长15-25厘米,幼时被与花葶上一样的毛。头状花序辐射状,2-7,排列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长2-13厘米,被毛。瘦果圆柱形,长达7毫米,有纵肋,被成行的短毛。花果期8月至翌年3月。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山谷及草丛。

该种根含千里光酸(二甲基丙烯酸),主治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叶含挥发油约1%,主要成分为乙烯醛,用于杀虫。 因叶子酷似莲叶,又称“活血莲”与“一叶莲”。大吴风草生长力旺盛,覆盖力强,株型饱满完整,一年四季皆有观赏价值,最突出之处便是叶片酷似马蹄,大而靓丽。

基本信息

  • 中 文名 :大吴风草
  • 学 名:Farfugrium japonicum (L. f.) Kitam.
  • 别 称:八角乌、活血莲、金钵盂、独角莲、一叶莲、大马蹄香、大马蹄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 族 :千里光族
  • 亚 族:千里光亚族
  • 属 :大吴风草属
  • 种 :大吴风草
  • 命名者及年代:(L. f.) Kitam.,1939

形态特征

多年生葶状草本。根茎粗壮,直径达1.2厘米。花葶高达70厘米,幼时被密的淡黄色柔毛,后多少脱毛,基部直径5-6毫米,被极密的柔毛。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有长柄,柄长15-25厘米,幼时被与花葶上一样的毛,后多脱毛,基部扩大,呈短鞘,抱茎,鞘内被密毛,叶片肾形,长9-13厘米,宽11-22厘米,先端圆形,全缘或有小齿至掌状浅裂,基部弯缺宽,长为叶片的1/3,叶质厚,近革质,两面幼时被灰色柔毛,后脱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茎生叶1-3,苞叶状,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厘米。

头状花序辐射状,2-7,排列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长2-13厘米,被毛;总苞钟形或宽陀螺形,长12-15毫米,口部宽达15毫米,总苞片12-14,2层,长圆形,先端渐尖,背部被毛,内层边缘褐色宽膜质。舌状花8-12,黄色,舌片长圆形或匙状长圆形,长15-22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形或急尖,管部长6-9毫米;管状花多数,长10-12毫米,管部长约6毫米,花药基部有尾,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瘦果圆柱形,长达7毫米,有纵肋,被成行的短毛。花果期8月至翌年3月。 [1]

繁殖方法

繁殖用播种、分株法都很容易。园林中常用的方法是分株。除了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外都可进行,但以春季为好。早春萌芽时挖出老蔸分成3-4份另栽即可;其他季节分株的,栽前要剪去部分叶片并适当遮荫。

大吴风草适应力很强,喜半阴和湿润环境,耐寒能力尤为突出,在中国江南地区可露地过冬,冬季地上部叶片枯死,第二年春天仍能萌发。生长适宜温度为12-25℃,可忍耐夏季高温,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最好种植于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对土壤酸碱度范围要求较低,pH值为5.5-8.5。大吴风草忌干旱,且不耐阳光直射,所以多种植于林下空间,充分应用上层乔木的遮阴效果。此外,大吴风草是优良的耐盐碱地被植物,可在盐碱地生长。

盆栽用园土、腐叶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作培养土。生长季节保持盆土湿润,每月施1次液肥。盆花春秋可放阳光下,夏季放阴凉处养护。冬季可用塑料袋包住花盆,保护好根系,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

植物学史

给种早在1856年就由Fortune从中国清朝政府的花园中引至英国栽培,并选出了一些栽培品种。

入药部位:全草入药。 性味:辛、甘、微苦,凉。 归经: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散结

药材性状

根茎形状不规则,表面褐色,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叶丛生于根茎顶端,叶片多皱缩,棕绿色,被毛,质脆易碎;叶柄被黄褐色长柔毛。气微,味淡。 [2]

药理作用

克氏千里光碱作用与其他双稠吡咯啶相似,对肝、肺有显著毒性能致肝癌。据实验研究,刚出生的大鼠较喂乳之幼鼠敏感,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双稠吡咯啶并非在肝内微粒体(刚出生鼠肝内缺乏代谢酶)变为毒性代谢物,而可能是在体内变为相应的环氧化物(Epoxide)而起毒性作用。

观赏价值

因叶子酷似莲叶,又称“活血莲”与“一叶莲”。大吴风草生长力旺盛,覆盖力强,株型饱满完整,一年四季皆有观赏价值,最突出之处便是叶片酷似马蹄,大而靓丽。 大吴风草姿态优美、花艳叶翠、观赏周期长,是优良的园林应用植物,可丛植、片植于公园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作为优良的观赏植物,大吴风草花朵艳丽,叶片深绿,可采用大色块、 大手笔的手法大面积栽植形成群落,并可作为其他植物景观的烘托,形成令人震撼的景观。

《中药大辞典》:莲蓬草

拼音:Lián Pénɡ Cǎo

别名:橐吾、独脚莲(《质问本草》),荷叶术、荷叶三七、岩红、独足莲、铁铜盘。野金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吴风草的全株。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基部叶有长柄,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边缘具凸头状细齿。花茎直立,高30~70厘米,初具密毛;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或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梗长1.5~7厘米;总苞筒形,长12~15毫米,宽12~20毫米,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舌状花一层,雌性,花冠长3~4厘米,宽5~6毫米,黄色;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花药基部2裂,裂片线形,先端附片椭圆形。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纵纹和短毛;冠毛长8~1l毫米,棕褐色。花期10~12月。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东部各地。产福建。

性状:干燥的根茎形状不规则,外表褐色,质坚硬,富含纤维,叶自根茎顶端丛生,叶柄基部有黄褐色长柔毛,干燥叶柄呈褐色,密被锦毛,叶片多皱缩,色棕绿,有毛,质脆易碎。

化学成分:根和叶中自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克氏千里光碱,在鲜根中含0.0003%,在干叶中含0.004%。根中还含呋哺倍半萜类:呋喃骈雅槛兰烷-6β,10β-二醇、1β-轻基-6β-甲氧基呋喃骈雅槛兰烷和10β-羟基呋喃骈雅槛兰烷-6β基2′ξ甲基丁酸酯。

根茎中含呋喃倍半萜类大吴风草素A和大吴风草素B。

药理作用:克氏千里光碱作用与其他双稠吡咯啶相似(参见"大白顶草"条),对肝、肺有显着毒性。能致肝癌,据实验研究,刚出生的大鼠较喂乳之幼鼠敏感;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双稠毗咯啶井非在肝内微粒体(刚出生鼠肝内缺乏代谢酶)变为毒性代谢物,而可能是在体内变为相应的环氧化物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瘰疬,跌打损伤。

①《质问本草》:"用叶敷无名肿毒,加盐数粒,或米醋少许,捣烂敷之。"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感冒,流感:大吴风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大吴风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妇人乳痈初起:独脚莲鲜草洗净,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④治疔疮溃疡:独脚莲鲜全叶,用银针密密刺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疮口,日换二至三次。

⑤治瘰疬:独脚莲鲜根二至三两,或加夏枯草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饭后服,日两次。或取叶炒鸡蛋服。(③方以下出《褐建民间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鲜大吴风草根捣烂敷伤处;或根二至三钱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二次,重伤者连服八、九天。(《浙讧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莲蓬草

拼音:Lián Pé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Farfugium

别名:橐吾、独脚莲、荷叶术、荷叶三七、岩红、独足莲、铁铜盘、野金瓜、作角乌、铁冬苋、大马蹄、马蹄当归、一叶莲、活血莲、大马蹄香、熊掌七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吕吴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Ligularia tussilaginea (Burm. F. ) Makino; L. kaempferi (DC.)Sieb. Et Zucc.; Tussilago japonic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大吴风草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肾形,长4-15cm,宽6-30cm,边缘有具小尖头的小锯齿,或近全缘,上面绿色,有沟泽。花茎直立,高30-70cm,初时密被灰褐色绵毛,后渐脱落,有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的苞叶,苞叶无柄,捣蛋茎。头状花序在花茎顶端排成疏伞房状,直径4-6cm,有长达1.5-7cm的总花梗;总苞圆筒状,长1.2-1.5cm,宽1.2-2cm;总苞片1层,长椭圆形,先端急尖,疏被短柔毛;舌状花黄色,长3-4cm,宽5-6mm;筒状花黄色,长11-12mm。瘦果圆柱状,长5-6.5mm,具纵纹和短毛;冠毛棕褐色,长8-11mm。花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于深山溪谷和石岸下,庭园中也有栽培。我国东南部等地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形状不规则,表面褐色,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叶丛生于根茎项端,叶片多皱缩,棕绿色,被毛质,质脆易碎;叶柄被黄褐色长柔毛。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根茎和叶含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1],还含大吴风草互(farfugin)A、B[2],3β-当归酰氧基-10β-羟基-9β-千里光酰氧基呋喃佛术烷(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9β-senecioy-loxyfuranoeremophilane),3β-当归酰氧基-10β-羟基呋喃佛术烷(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3]。3β-当归酰氧基-9-烯-8-表佛术烯内酯(3β-angeloyloxy-9-en-8-epineremophi-lenolide)3β-当归酰氧基-8-表佛术烯内酯(3β-angeloyloxy-8-epieremophilenolide)[4],8β-羟基佛术烯内酯(8β-hydroxyere-mophilenolide),3β-当归酰氧基-8β,10β-二羟基佛术烯内酯(3β-angeloyloxy-8β,10β-dihydroxyeremophilenolide),3β-当归酰氧基-3β-羟基-8-表佛术烯内酯(3β-angeloyloxy-6β-hydroxy-8-epiere-mophilenolide)[5],3β当归酰氧基-8β-羟基-β千里光酰氧基佛术烯内酯(3β-angeloyloxy-8β-hydroxy-9β-senecioyloxyeremophileno-lide),α,α-双(3β-当归酰氧基呋喃佛术烷)[α,α-bis(3β-angeloy-loxyfuranoeremophilane)],α-香树脂醇(α-amyrin),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榄香树脂醇(brein),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6]。

药理作用:克氏千里光碱作用与其他双稠吡咯啶相似(参见大白顶草条),对肝、肺有显着毒性,能致肝癌。据实验研究,刚出生的大鼠较喂乳之幼鼠敏感,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双稠吡咯啶并非在肝内微粒体(刚出生鼠肝内缺乏代谢酶)变为毒性代谢物,而可能是在体内变为相应的环氧化物(Epoxide)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味辛;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散结。主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咯血;便血;尿血;朋经不调;乳腺炎;瘰疬;痈疖肿毒;痈疮湿疹;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 ①治感冒,流感:大吴风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②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大吴风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③治妇人乳痈初起:独脚莲鲜草洗净,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 ④治疔疮溃疡:独脚莲鲜全叶,用银针密密刺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疮口,日换二至三次。 * ⑤治瘰疬:独脚莲鲜根二至三两,或加夏枯草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饭后服,日两次。或取叶炒鸡蛋服。(③-⑤方均出《福建民间草药》) * ⑥治跌打损伤:鲜大吴风草根捣烂敷伤处;或根二至三钱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二次,重伤者连服八、九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除痰化郁。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质问本草》:用叶敷无名肿毒,加盐数粒,或米醋少许,捣烂敷之。

摘录《中华本草》


《莲蓬草》的精美图片赏析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吴风草 (菊科 大吴风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花黄叶绿的大吴风草


相关视频

大吴风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