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大吳風草 (菊科 大吳風草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大吳風草 (菊科 大吳風草屬植物))

目錄

大吳風草(學名:Farfugrium japonicum (L. f.) Kitam. )

是菊科大吳風草屬植物,多年生葶狀草本。根莖粗壯,直徑達1.2厘米。花葶高達70厘米,幼時被密的淡黃色柔毛。葉全部基生,蓮座狀,有長柄,柄長15-25厘米,幼時被與花葶上一樣的毛。頭狀花序輻射狀,2-7,排列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長2-13厘米,被毛。瘦果圓柱形,長達7毫米,有縱肋,被成行的短毛。花果期8月至翌年3月。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生長於低海拔地區的林下,山谷及草叢。

該種根含千里光酸(二甲基丙烯酸),主治咳嗽、咯血、便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乳腺炎。葉含揮髮油約1%,主要成分為乙烯醛,用於殺蟲。 因葉子酷似蓮葉,又稱「活血蓮」與「一葉蓮」。大吳風草生長力旺盛,覆蓋力強,株型飽滿完整,一年四季皆有觀賞價值,最突出之處便是葉片酷似馬蹄,大而靚麗。

基本信息

  • 中 文名 :大吳風草
  • 學 名:Farfugrium japonicum (L. f.) Kitam.
  • 別 稱:八角烏、活血蓮、金缽盂、獨角蓮、一葉蓮、大馬蹄香、大馬蹄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 :千里光族
  • 亞 族:千里光亞族
  • 屬 :大吳風草屬
  • 種 :大吳風草
  • 命名者及年代:(L. f.) Kitam.,1939

形態特徵

多年生葶狀草本。根莖粗壯,直徑達1.2厘米。花葶高達70厘米,幼時被密的淡黃色柔毛,後多少脫毛,基部直徑5-6毫米,被極密的柔毛。葉全部基生,蓮座狀,有長柄,柄長15-25厘米,幼時被與花葶上一樣的毛,後多脫毛,基部擴大,呈短鞘,抱莖,鞘內被密毛,葉片腎形,長9-13厘米,寬11-22厘米,先端圓形,全緣或有小齒至掌狀淺裂,基部彎缺寬,長為葉片的1/3,葉質厚,近革質,兩面幼時被灰色柔毛,後脫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莖生葉1-3,苞葉狀,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厘米。

頭狀花序輻射狀,2-7,排列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長2-13厘米,被毛;總苞鐘形或寬陀螺形,長12-15毫米,口部寬達15毫米,總苞片12-14,2層,長圓形,先端漸尖,背部被毛,內層邊緣褐色寬膜質。舌狀花8-12,黃色,舌片長圓形或匙狀長圓形,長15-22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形或急尖,管部長6-9毫米;管狀花多數,長10-12毫米,管部長約6毫米,花葯基部有尾,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長達7毫米,有縱肋,被成行的短毛。花果期8月至翌年3月。 [1]

繁殖方法

繁殖用播種、分株法都很容易。園林中常用的方法是分株。除了炎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外都可進行,但以春季為好。早春萌芽時挖出老蔸分成3-4份另栽即可;其他季節分株的,栽前要剪去部分葉片並適當遮蔭。

大吳風草適應力很強,喜半陰和濕潤環境,耐寒能力尤為突出,在中國江南地區可露地過冬,冬季地上部葉片枯死,第二年春天仍能萌發。生長適宜溫度為12-25℃,可忍耐夏季高溫,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最好種植於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 對土壤酸鹼度範圍要求較低,pH值為5.5-8.5。大吳風草忌乾旱,且不耐陽光直射,所以多種植於林下空間,充分應用上層喬木的遮陰效果。此外,大吳風草是優良的耐鹽鹼地被植物,可在鹽鹼地生長。

盆栽用園土、腐葉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作培養土。生長季節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1次液肥。盆花春秋可放陽光下,夏季放陰涼處養護。冬季可用塑料袋包住花盆,保護好根系,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

植物學史

給種早在1856年就由Fortune從中國清朝政府的花園中引至英國栽培,並選出了一些栽培品種。

入藥部位:全草入藥。 性味:辛、甘、微苦,涼。 歸經: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結

藥材性狀

根莖形狀不規則,表面褐色,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葉叢生於根莖頂端,葉片多皺縮,棕綠色,被毛,質脆易碎;葉柄被黃褐色長柔毛。氣微,味淡。 [2]

藥理作用

克氏千里光鹼作用與其他雙稠吡咯啶相似,對肝、肺有顯著毒性能致肝癌。據實驗研究,剛出生的大鼠較餵乳之幼鼠敏感,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雙稠吡咯啶並非在肝內微粒體(剛出生鼠肝內缺乏代謝酶)變為毒性代謝物,而可能是在體內變為相應的環氧化物(Epoxide)而起毒性作用。

觀賞價值

因葉子酷似蓮葉,又稱「活血蓮」與「一葉蓮」。大吳風草生長力旺盛,覆蓋力強,株型飽滿完整,一年四季皆有觀賞價值,最突出之處便是葉片酷似馬蹄,大而靚麗。 大吳風草姿態優美、花艷葉翠、觀賞周期長,是優良的園林應用植物,可叢植、片植於公園綠地、居住區、道路綠地等。作為優良的觀賞植物,大吳風草花朵艷麗,葉片深綠,可採用大色塊、 大手筆的手法大面積栽植形成群落,並可作為其他植物景觀的烘托,形成令人震撼的景觀。

《中藥大辭典》:蓮蓬草

拼音:Lián Pénɡ Cǎo

別名:橐吾、獨腳蓮(《質問本草》),荷葉術、荷葉三七、岩紅、獨足蓮、鐵銅盤。野金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吳風草的全株。夏、秋採收,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具根莖,基部葉有長柄,腎形,長4~15厘米,寬6~30厘米,邊緣具凸頭狀細齒。花莖直立,高30~70厘米,初具密毛;苞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無柄、頭狀花序或疏生的傘房狀,直徑4~6厘米,梗長1.5~7厘米;總苞筒形,長12~15毫米,寬12~20毫米,苞片長橢圓形,先端尖銳,稍有細毛;舌狀花一層,雌性,花冠長3~4厘米,寬5~6毫米,黃色;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花葯基部2裂,裂片線形,先端附片橢圓形。瘦果圓筒形,長5~6.5毫米,具縱紋和短毛;冠毛長8~1l毫米,棕褐色。花期10~12月。

生境分部:分布我國東部各地。產福建。

性狀:乾燥的根莖形狀不規則,外表褐色,質堅硬,富含纖維,葉自根莖頂端叢生,葉柄基部有黃褐色長柔毛,乾燥葉柄呈褐色,密被錦毛,葉片多皺縮,色棕綠,有毛,質脆易碎。

化學成分:根和葉中自雙稠吡咯啶生物鹼克氏千里光鹼,在鮮根中含0.0003%,在干葉中含0.004%。根中還含呋哺倍半萜類:呋喃駢雅檻蘭烷-6β,10β-二醇、1β-輕基-6β-甲氧基呋喃駢雅檻蘭烷和10β-羥基呋喃駢雅檻蘭烷-6β基2′ξ甲基丁酸酯。

根莖中含呋喃倍半萜類大吳風草素A和大吳風草素B。

藥理作用:克氏千里光鹼作用與其他雙稠吡咯啶相似(參見"大白頂草"條),對肝、肺有顯着毒性。能致肝癌,據實驗研究,剛出生的大鼠較餵乳之幼鼠敏感;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雙稠毗咯啶井非在肝內微粒體(剛出生鼠肝內缺乏代謝酶)變為毒性代謝物,而可能是在體內變為相應的環氧化物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辛,溫,無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腫,疔瘡,瘰癧,跌打損傷。

①《質問本草》:"用葉敷無名腫毒,加鹽數粒,或米醋少許,搗爛敷之。"

②《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複方

①治感冒,流感:大吳風草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大吳風草根二至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婦人乳癰初起:獨腳蓮鮮草洗淨,加紅糖,共搗爛,加熱敷貼。

④治疔瘡潰瘍:獨腳蓮鮮全葉,用銀針密密刺孔,以米湯或開水泡軟,敷貼瘡口,日換二至三次。

⑤治瘰癧:獨腳蓮鮮根二至三兩,或加夏枯草一兩。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飯後服,日兩次。或取葉炒雞蛋服。(③方以下出《褐建民間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鮮大吳風草根搗爛敷傷處;或根二至三錢切片嚼碎,黃酒沖服,一日二次,重傷者連服八、九天。(《浙訌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蓮蓬草

拼音:Lián Pé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Farfugium

別名:橐吾、獨腳蓮、荷葉術、荷葉三七、岩紅、獨足蓮、鐵銅盤、野金瓜、作角烏、鐵冬莧、大馬蹄、馬蹄當歸、一葉蓮、活血蓮、大馬蹄香、熊掌七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呂吳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Ligularia tussilaginea (Burm. F. ) Makino; L. kaempferi (DC.)Sieb. Et Zucc.; Tussilago japonic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大吳風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基生葉有長柄;葉片腎形,長4-15cm,寬6-30cm,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小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綠色,有溝澤。花莖直立,高30-70cm,初時密被灰褐色綿毛,後漸脫落,有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的苞葉,苞葉無柄,搗蛋莖。頭狀花序在花莖頂端排成疏傘房狀,直徑4-6cm,有長達1.5-7cm的總花梗;總苞圓筒狀,長1.2-1.5cm,寬1.2-2cm;總苞片1層,長橢圓形,先端急尖,疏被短柔毛;舌狀花黃色,長3-4cm,寬5-6mm;筒狀花黃色,長11-12mm。瘦果圓柱狀,長5-6.5mm,具縱紋和短毛;冠毛棕褐色,長8-11mm。花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於深山溪谷和石岸下,庭園中也有栽培。我國東南部等地有分布。

性狀性狀鑑別 根莖形狀不規則,表面褐色,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葉叢生於根莖項端,葉片多皺縮,棕綠色,被毛質,質脆易碎;葉柄被黃褐色長柔毛。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根莖和葉含克氏千里光鹼(senkirkine)[1],還含大吳風草互(farfugin)A、B[2],3β-當歸酰氧基-10β-羥基-9β-千里光酰氧基呋喃佛術烷(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9β-senecioy-loxyfuranoeremophilane),3β-當歸酰氧基-10β-羥基呋喃佛術烷(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3]。3β-當歸酰氧基-9-烯-8-表佛術烯內酯(3β-angeloyloxy-9-en-8-epineremophi-lenolide)3β-當歸酰氧基-8-表佛術烯內酯(3β-angeloyloxy-8-epieremophilenolide)[4],8β-羥基佛術烯內酯(8β-hydroxyere-mophilenolide),3β-當歸酰氧基-8β,10β-二羥基佛術烯內酯(3β-angeloyloxy-8β,10β-dihydroxyeremophilenolide),3β-當歸酰氧基-3β-羥基-8-表佛術烯內酯(3β-angeloyloxy-6β-hydroxy-8-epiere-mophilenolide)[5],3β當歸酰氧基-8β-羥基-β千里光酰氧基佛術烯內酯(3β-angeloyloxy-8β-hydroxy-9β-senecioyloxyeremophileno-lide),α,α-雙(3β-當歸酰氧基呋喃佛術烷)[α,α-bis(3β-angeloy-loxyfuranoeremophilane)],α-香樹脂醇(α-amyrin),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欖香樹脂醇(brein),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6]。

藥理作用:克氏千里光鹼作用與其他雙稠吡咯啶相似(參見大白頂草條),對肝、肺有顯着毒性,能致肝癌。據實驗研究,剛出生的大鼠較餵乳之幼鼠敏感,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雙稠吡咯啶並非在肝內微粒體(剛出生鼠肝內缺乏代謝酶)變為毒性代謝物,而可能是在體內變為相應的環氧化物(Epoxide)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味辛;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結。主感冒;咽喉腫痛;咳嗽咯血;便血;尿血;朋經不調;乳腺炎;瘰癧;癰癤腫毒;癰瘡濕疹;跌打損傷;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複方

* ①治感冒,流感:大吳風草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②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大吳風草根二至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③治婦人乳癰初起:獨腳蓮鮮草洗淨,加紅糖,共搗爛,加熱敷貼。 * ④治疔瘡潰瘍:獨腳蓮鮮全葉,用銀針密密刺孔,以米湯或開水泡軟,敷貼瘡口,日換二至三次。 * ⑤治瘰癧:獨腳蓮鮮根二至三兩,或加夏枯草一兩。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飯後服,日兩次。或取葉炒雞蛋服。(③-⑤方均出《福建民間草藥》) * ⑥治跌打損傷:鮮大吳風草根搗爛敷傷處;或根二至三錢切片嚼碎,黃酒沖服,一日二次,重傷者連服八、九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除痰化郁。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3.《質問本草》:用葉敷無名腫毒,加鹽數粒,或米醋少許,搗爛敷之。

摘錄《中華本草》


《蓮蓬草》的精美圖片賞析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吴风草 (菊科 大吴风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花黃葉綠的大吳風草


相關視頻

大吳風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