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梧塘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梧塘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兴化北洋平原,别名上吴塘、鳌塘等,东临江口镇,西接西天尾,南连白塘镇,东南接国欢镇,北扼很多的山区乡镇,省道涵永线和五秀线穿镇而过。梧塘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8000亩,其中高产稳产的水田占80%,另有林地2万亩,果地7000亩。梧塘镇总人口3.6万人,辖14个村、2个居委会,旅居海外的三胞达1.8万人,为福建省重点侨乡和莆田县第三大侨乡。[1]

中文名: 梧塘镇

外文名: Wutang Town

别 名: 鳌塘、吴塘、上吴塘、北梧塘、上梧塘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面 积: 30 km²

电话区号: 0594

邮政区码: 351119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3.6万人

著名景点:囊山

机 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涵江火车站

车牌代码: 闽B

方 言:莆田话

乡镇概况

梧塘镇地理优越,人杰地灵,梧塘镇位于福建 莆田市 兴化大地东北部的北洋平原,东临江口镇,西接西天尾镇,南连白塘镇,东南接国欢镇,北扼很多的山区乡镇,202省道莆(田)永(泰)线和五秀线、涵江梧塘公路(工业路)穿镇而过,是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区通往福建南平和三明和宁德西部山区县、福州西部山区县最短必经之路,向莆高速铁路莆田特长桥和荔涵大道贯穿全境。境内有太子岭和涵江区平原第一高峰—海拔639米的囊山。向莆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铁路,向莆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自此,福州、厦门到南昌最快分别只需3小时12分、4小时50分。向莆铁路开通运营初期,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8.5对。CRH1A型动车组载客定员670人,CRH2A型动车组载客定员610人。向莆铁路开通前从厦门坐火车到南昌,需要16个小时左右,而向莆铁路建成通车后,厦门到南昌将缩至4.8个小时。福州到南昌的车程也将从现在的11小时缩短至3.2小时。作为连接闽赣两省的重要通道,向莆铁路是首条设计时速达200KM/H的客货共线的高速铁路。 向莆铁路工程投资总额516亿元,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通往福建省的快速铁路通道。梧塘镇创粮食生产“三熟三高产”,享有“莆田县乌克兰”之称。八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第一个浪潮而上,一跃成为省定工业卫星镇。梧塘镇拥有各类企业82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8家,安排劳力就业业1.7万人。这里原为水乡驿运大道、土地肥沃,人文荟萃。以外出经商和华侨众多而闻名,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莆田市第三大侨乡。通过荔涵大道到涵江火车站约15分钟车程。梧塘镇境内拥有大型国有企业“雪津啤酒厂”、11万伏输变电站1座,日供水万吨厂1座、5000门程控电话大楼1座,建有2所中学、13所小学、1所莆田县特教学校,拥有一级甲等医院1所、16个村卫生所。梧塘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水、电、路、教育、文化、卫生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历史沿革

辖境在宋元时属武化乡兴教里;明时属莆田县三区兴教里;清时属莆田县兴教里鳌塘境。

宋代到清代,兴教里管辖 鳌塘村、枫岭村、后黄村、东黄村、东张村、埔头村、洪度村。

后黄村、东黄村、碗洋村1957年底 后才被划给西天尾镇,东张村、洪度村1949年后才被划给萩芦镇.

唐贞观年间, 太守何玉凿五个塘,其中太和塘、屯前和塘、东塘在今梧塘镇境内。

唐朝初年,为了扩大耕地,民众自发联合砌坡,筑堤。

唐朝建中年间(780-783) 莆田吴姓两大始祖之一的吴兴、 吴媛兄妹的族人在此垦田、围海,开发北洋平原,在尖山前的三山和枫岭前填田72亩,凿塘规模大且多,建立村庄,取名上吴塘,后简化为吴塘,尔后,其它姓氏不断迁来,在周围形成大量村庄。 因为该兴教里从唐代后期到清代,在科举考试中经常独占鳌头,取得佳绩,于是改吴塘为鳌塘。清朝末期人们觉得“鳌“字难写,而此地多梧桐树,才简化为:梧塘。据《八闽通志》:“延寿陂在府城北常太里,溉田二十余顷(折有20余万亩),延寿溪西村附山,东距海,南北皆通(海)浦,溪源出渡圹,赴以入海。吴兴始筑长堤,遏大流南入沙圹坂,为巨沟者三,折为股沟五十有九,用以蓄水。即陂之口别为二派;曰长生港,曰儿戏陂。滨海之地环为六十泄(徒门)以杀水也,其利几及莆田之半。 《莆阳比事》云:“吴兴于唐神龙间(705-706)埭海为田,陂延寿以溉,有蛟为孽,兴毅然曰:“蛟害吾事,将穷穴斩焉(兴曾学道,有道木,能下水),乃提刀截流下水杀蛟,在水中大战数日夜,蛟被斩,兴也战死,后离陂东下2里,得兴所持刀于淳泥中,因名其地曰:“吴刀”,即今西天尾镇吴江村,又说:“在梧塘发现被吴兴斩下的蛟龙头,名其地曰“漏头”,即现的梧塘镇漏头村。此后当地水旱不能灾、再无蛟龙作祟了。后乡人立庙祀吴兴,初名吴公祠,后改吴公庙,褒扬吴兴、吴媛兄妹治水利民事迹。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乡人集资扩建,改称吴长官庙。唐朝初,人口迅速增加,先民们在溪水冲淤而成的荒滩前垦田,那时海潮直达囊山、前黄山、尖山等山下,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士黄滔在《咏囊山》诗中写道:“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就是海潮直达山脚,海滩时隐时现的传神写照。又民谚:“先有梧塘,后有白塘。”就是北洋平原开发渐进过程的真实写照。民国时期,部分梧塘镇人迁徙至新度镇和黄石镇建立村庄,因为思念故乡梧塘镇,故命名该地为南梧塘村,而把梧塘镇俗称北梧塘,部分人迁徙至黄石镇中心一带,因为思念故乡梧塘镇,故命名该地梧埕,现黄石镇存梧埕街,位于兴美街中段交汇。民国时期,还有部分梧塘镇人迁徙至兴化府府城城郊东南建立村庄,因为思念故乡梧塘,故命名该地为梧墩村,现为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社区梧墩片区,原为莆田县城郊乡下黄村梧墩自然村。民国时期,部分梧塘镇人迁徙至白塘镇等地建立村庄,因为思念故乡梧塘镇(上梧塘、上吴塘),故命名该地为梧郊村和上梧村,现为涵江区白塘镇上梧村上梧片区和梧郊自然村,原为莆田县涵江人民公社上梧村上梧自然村和梧郊自然村,部分梧塘镇人再西迁徙至拱辰街道等地建立村庄,因为思念故乡梧塘镇,故命名该地中心为梧塘村、该地东边位于梧塘村内东侧命名为郊尾村、该地位于梧塘村内西侧命名为郊西村,现为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梧塘自然村、郊尾自然村、郊西自然村,原为莆田县城郊公社东阳村梧塘自然村、郊尾自然村、郊西自然村。民国18年,梧塘为主乡,管辖某些附乡,此时梧塘地方开始管辖相当于今梧塘镇全部、今国欢镇西北部、今西天尾中东部、今萩芦镇西南部(包括今镇驻地)、今江口镇西南部,直到民国32年。民国34年国欢镇西北部才划给涵江镇,1949年9月底进行区划调整,此时开始梧塘地方——莆田县第四区管辖相当于今梧塘、今西天尾镇全部、今国欢镇西北、今萩芦镇西南部直到1952年8月。1956年6月此时开始梧塘地方——莆田县第四区改为梧塘区,管辖相当于今西天尾镇全部、今白塘镇全部、今国欢镇全部、今三江口镇全部、今江口镇全部、今萩芦镇西南部、包括今莆田市区大部(霞林街道全部、凤凰山街道全部、龙桥街道大部、镇海街道全部、拱辰街道全部)——此时北洋平原城除了县城城厢镇和涵江镇外的全部和相当于今涵江区南部山区的囊山山脉和大帽山山脉、蒜岭,此段时间是梧塘地方历史上范围最大的时期。直到1957年12月后,保留管辖国欢镇全部和萩芦镇西南,其它原来管辖地方划出,到1961年6月。1958年属涵江公社,1961年6月才改为梧塘公社,划出国欢镇全部和萩芦镇西南,管辖范围至今不变,1984年改乡,1985年设镇,隶属莆田县。1997年,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霞楼、漏头、东南、西林、沁后、枫林、松东、九峰、松西、溪游、新丰、后东坡、前东坡、梧梓14个村委会和东福、西庄2个居委会。2002年5月由莆田县划归涵江区管辖。

行政区划

梧塘镇位于兴化平原的北洋平原,东临江口镇,西接西天尾,南连白塘镇,北扼山区乡镇,全镇土地总面积30.66平方公里,设16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6530人。面积30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001 西庄居委会、~002 东福居委会、~201 枫林村、~202 前东村、~203 后东村、~204 新丰村、~205 沁后村、~206 漏头村、~207 溪游村、~208 松东村、~209 松西村、~210 梧梓村、~211 九峰村、~212 东南村、~213 西林村、~214 霞楼村。

人文历史

梧塘镇俗称北梧塘,新度镇的梧塘村则改名为南梧塘村。 1958年,为涵江人民公社梧塘管理区。1965年后,改为梧塘人民公社。1985年起,又改为梧塘镇,2002年区划调整由莆田县并入涵江区。梧塘镇历史悠久,人材辈出,军界、政界、商界声名显赫者大有人在,有爱国华侨程文铸、林金钵、刘新楼、王文顺等,军界代表有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炳清,中将军衔。

气候物产

境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20℃,最高气温39℃,最低-2℃,年平均日照2450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400毫米。 境内有太子岭。

梧塘镇的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枇杷等,龙眼主要分布在沁后、松东、九峰等村,优良品种乌龙岭,还有“辽本”、“大路本”、“下路岭”、“本树本”、“普明庵”等。荔枝的主产地是漏头村、溪游村,主要品种是陈紫。枇杷的主要产地是沁后、九峰、松东等村,主要品种有白梨、大钟、车本和解放钟。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大豆、蚕豆、蔬菜、食用菌等,其中蚕豆是各村重要的冬种经济作物,品种以“半花”、“沁后本”居多,“沁后本”品种籽粒较大,晒干后每百粒重125—130克,亩产可达150公斤,是著名的蚕豆高产良种。

基础设施

旧街长不及200米,宽不足3米,两旁店铺稀少简陋。建镇后,按集镇建设规划,划镇区为8个功能区,通过多渠道集资,建新街一条,宽30米,长1800米,混凝土路面,排水沟1条1128平方米;自来水站2个,管道1000米;供电线路1400米,路灯100盏;镇政府3层办公楼,宿舍等建筑面积1628.48平方米;4层侨联大厦1085.87平方米;银行营业楼1404平方米,供销商场门市部2770平方米,邮电、法院、税务、粮站等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沿街建砖混结构的商住结合的商品房320幢,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辟农贸市场1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东坡村开发为工业区,建有35千伏安的变电站(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和涵梧供水管。1987年建成莆田啤酒厂,占地面积9.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新果鞋业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厂大门造型别具一格。沁后村建有中外合资的荔丰鞋业有限公司和立卉电脑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荔辉和振兴鞋业有限公司,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沁山鞋厂依山而建,布局和建筑造型都很独特。霞楼、东坡、沁后和新丰等村由华侨捐资兴建小学、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共3000平方米;漏头村华侨捐资,兴建小学3层教学楼1座720平方米;松西村华侨捐资建小学教学楼600平方米。镇内还建有影剧院、文化中心站、福利院、敬老院、卫生院各1所。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梧塘镇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898家,其中三资企业12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9家,安排劳力就业1.9万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达13.3亿元; 农业总产值10650万元; 工业总产值3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6亿元;财政总收入60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90元。近三年来,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型生育文化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工作先进乡镇、“文明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市级“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市“殡改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区级先进表彰等20多件。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7.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17亿元,财政收入46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20元。先后被评为"省级明星镇"、"省百强乡镇"、"省十好文明集镇"、"省双拥模范镇"、"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省卫生乡镇"、"省第六届文明乡镇"、"省园林式乡镇"、"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等光荣称号,是莆田市首批小康镇。

农业

梧塘镇北部为宜林山地,中部为丘陵台地,南部为平原水田。古水利工程“太平破”贯穿境内。沁后溪自境北向南,转西绕南向东注人境南的平原水沟。境内南部平原水田地区河网交错,渔灌溉便利。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果树生产、畜牧生产和水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梧塘境内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早晚稻、大小麦、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红麻、黄麻、蚕豆、豌豆、春大豆、秋大豆、花生、油菜和各种蔬菜;果树有龙眼、荔枝、批把、橄榄、杨梅、柑桔、柿子、梨、番石榴、芒果等;畜牧有黄牛、水牛、奶牛、猪、羊、鸡、鸭、鹅等;水产业除天然的鲤鱼、卿鱼、鲍鱼、鳃鱼、鳗鱼、甲鱼、沟虾、溪虾等外,50年代以后还发展人工养殖的缝鱼、鲤鱼、非洲卿鱼、鳗鱼、甲鱼等。

林业

梧塘地处半山区,山脉多东西走向,为福厦公路第一重山,属尖山、囊山和莆田南少林山脉之分支。1994年梧塘镇境内有林地达20895亩,森林覆盖率45.1%。土壤为山地红壤。植被为芒其、灌草丛、桃金娘、小叶尖楠、拔葵、野古草等;适宜生长马尾松、台湾相思树、杉、杨梅、余甘、茶树等。山地海拔25-596.7米。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工业

梧塘镇纺麻(纱)织布一直是境内的传统家庭手工业。梧塘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唐代,梧塘南部平原地区还有海湾深人,境内已有用海水煮沸浓缩加工食盐的作坊。现在漏头村还有“盐灶洋”这一古地名,就是古代用海水煮盐的地方。宋代,梧塘桂圆干和荔枝干加工业也相当兴旺,并有富商投人巨资开辟“兴化桂圆北上之路”,运输江、渐等地。明代,梧塘利用水能建磨房加工农产品已很发达,成为莆田北洋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集镇。清代至民国间,沁后村有几处烟丝加工作坊,所产烟丝也运输浙江各地。全镇还有兴盛的粮食复制品和具有地方风味的糕饼、酱油等加工业,产品畅销广业山区和城涵各地,但这些手工业企业规模都不大,设备落后、简陋。至民国末,梧塘现代工业只有两家时开时停的机械碾米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梧塘镇手工业有所发展。梧塘的现代工业始于70年代末,大发展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80年代。这期间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原为社队企业)蓬勃发展,国有工业也在梧塘境内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全国三大啤酒生产企业之一、年产啤酒10万吨的莆田啤酒厂。梧塘镇以机砖和建筑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开始兴起,形成大规模生产。梧塘镇镇鞋革工业兴起,产值超亿元关,达到1.54亿元,成为莆田市新兴的鞋革工业镇。梧塘镇以鞋革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梧塘镇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梧塘镇镇乡镇企业有704家,从业人员9663人,其中工业企业276家,从业人员7061人;乡镇企业总产值7.0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93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交货4.89亿元;交国家税收1230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占645万元;当年发放工资6099万元,含工业企业的4902万元。

科教文卫

梧塘镇重教兴学,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境内就有人开办启蒙私塾,宋、元、明、清各代,私塾、书堂陆续兴办。清宣统二年(1910年),沁后创办省三小学;民国时期,又开办10所小学和1所初级职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境内中小学还创办了4所小学,3所中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挫。1976年后,学校教育逐步恢复正常,不仅普通小学、中学教学质量开始回升,而且还在梧梓办了莆田师专莆田分班,并发展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梧塘镇镇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并出现一个集资办学热潮。各类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都很完备,各校面貌焕然一新,生气勃勃。梧塘镇年设立学区,建立学区中共党支部,管辖镇内16所小学。1961年改为中心学区,兼管西天尾、荻芦两个学区。实施义务教育,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广泛筹集侨资、民资,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建设。梧塘镇学区16所小学建筑面积共3173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24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76105平方米,生均占地13平方米。16所小学都已更新了教学楼,新校舍总面积11860平方米。沁后初级中学:沁后初级中学是沁后印尼侨僧海涵遗款,由邓炳池、邓文耀、邓云龙等3人于1989年带回捐献的90万元兴建起来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始建时是梧一中的分校,校长曾少云。1992年,改名为沁后初级中学,列为莆田县22所新布点独立初中校之一。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教职工35人,学生383人,校园占地20亩,有3层12间的教学楼一座,3层40间的教工宿舍楼一座,校园内有一条完整的300米环形跑道。此外,还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实验室、仪器室和教工文化生活活动室等必要的教学设施。围墙、自来水、用电配套完备,校园实现绿化,办学条件较为完善。莆田师专莆田分班开办于1979年4月,校址设在梧塘梧梓村原部队营房。1979年4月,招收1978年参加国家统一高招上录取线考生582人,分6个专业(数学、物理、化学、中文、英语、生物),学制2年;同年,受福清师专委托,办79级数学、生物两个班。78级、79级两届学生先后于1981年5月、7月全部毕业。78级毕业班582人和79级数学班毕业生都是莆田籍的。79级生物班学生来自莆田地区各县。校长林元霖、书记陈玉荣。学校培养中学师资。学生属国家统招,列人国家计划分配指标。

党政建设

梧塘镇连续三年被莆田县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乡镇。连续三年被莆田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工作先进乡镇,计生工作也连续五年被莆田县委、市政府评为一类先进乡镇。梧塘镇紧紧按照“六个好”的目标要求抓好党委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首先从“约章立制”入手,制定了《梧塘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其次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全面提高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入手,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三讲”教育、警示教育,抓机关效能建设,推行办公无休日制度和集中办公日制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提高办事效率,使党委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梧塘镇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采取“先整顿,后换届;先审计,后换届”的办法,“两推一选”出新一届党支部班子,使党支部的组成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更具战斗力。漏头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引进冠雄鲜花种植有限公司,种植面积达200亩,群众既转让土地收租金,又可再雇田里劳动挣工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梧塘镇党委政府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梧塘镇企业中开展非公有制党组织建设。本着“哪里有机构,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指导思想,现已建立1个非公党委,9个非公党支部,党员130多人,并在每个非公组织中设置党务辅导员。镇党委书记经常下企业给党员上党课,给职工上“三德”课,使党员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能人”作用,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活动,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梧塘镇,每家每户都有1—2个人在外资企业做工,做好了这块工作,就等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千家万户,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梧塘镇有14家三资企业,年创产值超15亿多,非公有制经济占梧塘国民生产总值的92%。

工业发展

梧塘镇近代工业20世纪50年代几乎是一张白纸,只有手工工场或作坊,大多为农具制造和修理、米面等粮食加工、桂圆荔枝焙制、糖烟作坊加工等。50年代后,境内才有国有的粮食加工厂。1978年后,境内建有大型的国有工业企业莆田啤酒厂,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境内异军突起,以鞋革工业为龙头,带动各种企业的发展。振兴、荔丰、新果、大吉利、吉承等五大鞋业兴起,一举改变境内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调配。至1994年,全镇有制鞋、鞋材、建材、机械、化工、彩印、包装、食品、建筑、养鳗、农具、粮油加工、交通运输及服务行业等乡镇企业704家(“三资”企业占17家),总产值7.023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93亿元,出口交货4.89亿元,上交税收1230万元,从业人员9663人(境外占2000多人)。1995年新引资2000万美元,拥有8条生产线的新荔丰耐克鞋厂和投资1000多万元的“多必佳”彩印厂即将投产;三盛侨利等2家外资企业和5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已投产;正在兴建的有6家合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成为梧塘镇重要经济支柱。梧塘镇早在宋代就出现农贸墟集;明清时,发展为商贸集镇,出现街店和墟市;民国时期,成为山区山货和江口、哆头海产销售、转运的重要地点。梧塘街出现粮食、京果、纱布、百货、裁缝、理发、照相、饮食、竹木、砖瓦、石灰、中西药、金银首饰加工等各种行业。到境外经商的人很多,约占境内人口的20%。他们大部分以家乡土特产荔枝、龙眼焙制外销起家,积累资金之后,发展其他行业。店行遍布涵江、城关、福州、厦门、闽北、上海、南京、宁波、温州、苏州、杭州、湖州、嘉兴、芜湖、金华、兰溪等地。到港、澳、台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经商的也不少。梧塘镇境内在东南亚经商的侨胞眷属户数,约占境内总户数的1/5。侨胞人数之多,名列莆田县内前茅。梧塘镇侨商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有7家,百万元以上的50多家。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梧塘镇这些私营商店被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等所代替。1980年后,经过流通体制改革,私营商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又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底,梧塘镇境内私营商业大小共700多家,遍布梧塘街和各村,从业人员1600多人,为梧塘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由于工农业、商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梧塘的金融业也相应扩大。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就在梧塘设服务组,以后改为营业所、办事处,扶持发展信用合作社。1986年,中国工商银行莆田县支行也在梧塘设储蓄所。这些金融机构,曾为梧塘各居委会、行政村、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经济联合体和承包户,发放贷款,提供资金,有力地支持梧塘镇境内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风景名胜

境内有涵江区平原第一高峰海拔639米的囊山。梧塘镇地处莆田北洋平原与广业山区的要冲,既有繁忙的古通商口岸——梧塘桥头码头,又有富于传奇色彩的箭枝桥、古水利工程太平破、古陡门桥。梧塘既古老又年青。这里的古建筑物,有的是唐宋时期的,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境内共有古庵寺24座,古神宫社庙101座,古三教祠27座。九峰村东慈寿寺所在的囊山山脉素有“古囊列峨”之美誉。慈寿寺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先为延福院,后于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改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为莆田4大名刹之一。慈寿寺原属梧塘,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才从梧塘镇划人江口镇境域。古墓葬:枫岭宋方峤墓桥,九峰宋宋藻墓,墓亭池明方良节墓,三山明林应标墓,沁山明林烘章墓,梧梓明陈叙墓,泗洲明佘翔墓,梧梓清陈维屏墓,三山清贵墓。古建筑:古祠、庙——世惠祠,太子岭南边的太和庙,龙溪祖社,诚应殿,九峰安宁宫,东坡天后宫。古庵、寺——九连岩,泉林寺,云山寺,寓云禅寺,冲天寺,继善寺。其他——埔头桥,梧塘桥,卢家桥,东坡箭枝桥,漏头陡门桥,林外太平桥,邱泉桥,木碑坊。古树:南坡寸“水银树”,枫林梧中“高杉树”,梧梓村“杜鹃”,梧塘桥头古榕树枫岭山古榕树,枫林汉口磨古榕树,松西村安塘古榕树,松东隔岭古榕树,梧梓牛山古榕树,松东停脚潭榕树,沁后过山古榕树,溪游村“顺树”古榕树。

获得荣誉

2001年梧塘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7.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17亿元,财政收入46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20元。先后被评为“省级明星镇”、“省百强乡镇”、“省十好文明集镇”、“省双拥模范镇”、“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省卫生乡镇”、“省第六届文明乡镇”、“省园林式乡镇”、“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等光荣称号,是莆田市首批小康镇。

视频

涵江区梧塘镇漏头龙楼境崇福堂三皈持戒请会大冲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