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绳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绳武
出生 1569年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
逝世 1641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号翠屏,
职业 监察御史
知名作品 《鹧鸪集》、《淮游草集》、《茶花百韵》

杨绳武,监察御史杨绳武,杨绳武(1569年-1641年)字念尔,号翠屏,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亚元;崇祯四年(1631)进士;钦定翰林院庶吉士,后擢升为监察御史。杨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不畏权贵,朝野有“铁面真御史”之名声。

人物简介

明末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十一年冬,召对平台,杨绳武谈吐如流,画地成图,帝伟之,遂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洪承畴困松山,钦赐上方宝剑而令绳武总督辽东宁远诸军,出关救松锦。崇祯十四年病卒于丰润。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谥号庄介,荫锦衣,世袭千户。著有《鹧鸪集》、《淮游草集》,尤以《茶花百韵》流传颇广。

  杨绳武巡按河东时,了解到当地商民较为贫困,便积极主持疏浚盐池,大力扶持国家财政主要支柱之一的盐业生产,使百姓不但解清了历年拖欠的盐课,还获利数万金充裕国库。期间,白莲教聚众起义,杨绳武以“剿抚兼济”手段,因功升任河南巡抚。

  在河南这期间,杨侦得皇侄唐王朱聿键阴谋叛乱之实,便星夜密奏朝廷,崇祯皇帝朱由检遂召唐王到京将其囚禁。杨又因此擢升兵部右侍郎,出朝任顺天巡抚,驻节遵化,总督蓟辽等省军务。

  崇祯十四年(1641),兵部尚书洪承畴领十三万大军在松山被皇太极围困,崇祯帝“平台召对”杨绳武,并赐予尚方剑,命其督师驰救。杨遂统领大军东出山海关,至丰润时因疝病恶化而卒,时年仅45岁。朝廷追赠其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谕赐祭葬,谥号“庄介”。

  杨绳武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擅诗文辞章,尚有《山茶和韵》遗世。[1]

人物生平

  杨绳武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20岁入学补弟子员,27岁被选为贡士,29岁中举,36岁中进士后,钦定翰林院庶吉士,后擢升为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杨绳武在任期间,政绩颇丰,曾奉旨巡抚河东盐法,当了解到河东地区连年自然灾害,盐卤大降,百姓只得四处逃荒,就一边救济灾民,安定百姓,一边修理盐池,恢复生产,使百姓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缴纳了历年拖欠盐课,还使国库增加了收入。他还受命治理河南段黄河,制定切实可行治河方案,督办治河工程,使河南黄泛区数年未遭水患,人民安居乐业。当奉召回京时,所过之处老百姓自发设案相送。崇祯十四年(1641),兵部尚书洪承畴领13万大军被皇太极围困。崇祯帝召杨绳武,并赐尚方宝剑,前往督师驰救。他立即统大军出山海关,但到丰润时因病而卒,时年45岁。杨绳武在文学上也有一定造诣,年轻时曾与学友结社,在弥勒东郊禹门寺前石洞中读书吟诗,并与同科状元文震孟结为诗友,常有诗文往来,唱酬不断。著有《鹧鸪集》、《壮游草集》。《广西府志》、《弥勒州志》中还录有《茶花百韵》及部分诗文。病故后,被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用现在的话说,杨绳武可谓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生平大事

  崇祯四年(1624年)杨绳武赴甲子科乡试,选举人第三名;

  崇祯四年 (1631年),登辛未科进士第,殿试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巡盐河东,巡按河南,剿灭白莲教郭三海部众三万余人,旋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晋兵部侍郎,巡抚顺天,驻节遵化。

  崇祯十四年 (1641年)春,后金皇太极倾全国之兵,围困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于锦州屏障松山。军情急迫,国势倾危,羽书飞檄如雪,崇祯帝即用内阁辅臣杨嗣昌之荐议,平台召对,命杨绳武继任蓟辽总督,加督师衔,赐尚方剑,统帅辽东、宁远数省诸军十余万将士,东出山海关,迎击皇太极,驰救洪承畴所部。两军未及大战,恸绳武以剧疾卒于丰润军中,年仅四十六岁。

  噩讯闻于朝廷,皇帝震悼,赐谥号 “庄介”,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谕祭葬,荫一子锦衣卫世袭千户,并赠其父杨在阳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至清朝雍正初年,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奉旨编修《明史》,在第二百五十九卷之列传一百四十七 《赵光 传》中,为其附传,述其事略。绳武事功,史昭天下。 编辑本段典籍记载

  杨绳武天资聪慧,善属诗文,且其少立大志,卓尔不群,国史府州志皆称之 “吐言如流,画地成图,帝伟之”、 “伟貌洪声,兼资文武”其有 《鹧鸪集》、 《淮游草》并 《茶花百韵》遗世。惜乎其生兵火离乱之世,死干戈扰攘之间,著述多所散失,今只有诗文十数篇,刊存于府州 《艺文志》。片羽灵光,弥足珍矣。(史书记载)

后世评价

  社稷将倾,孤臣犹撑。临危受专征旌钺,尚方宝剑,节羞洪亨九,简册千秋终无愧!恸当时星陨丰润,血沃辽东尸未还,剩有衰兵哭大帅;存亡可轻,坚贞难磨。伤心留读书荒台,衣冠古墓,忠似史道邻,庙享百世何曾谋?幸今朝魂归陀峨,气状滇南名不朽,足凭后辈法先生。 编辑本段杨绳武之墓

杨绳武之墓

  位于弥勒县弥阳镇黑桥哨村西玉枕山坡上。圆形围石封土墓。直径3米,高1.6米。原墓前立碑,墓碑正中刻有“大明都师钦赐上方宝剑杨公绳武之墓。”现碑毁墓存。传说乱军之中,绳武尸骨未能时葬故乡,此墓实为衣冠冢,俗称翰林坟。曾有人为杨绳武作文:一代儒将,身后萧条如斯?复念,人固有一死,倘使人人皆有临危赴死之心,则国家民族必不可亡;为国尽忠节而死者,浩气定冲云表,又岂斤斤乎孤坟残墓,冷落荒烟蔓草?尸不存,而名垂千古焉;碑不存,而功勒一代焉。更况江山易主,犹获劲敌青史大书,赞词礼敬,不亦得乎哉!三百六十余年后,看青山不老,秀草萋萋,似素幡招魂;听鹧鸪声里,甸水长流,唤忠魄来归,不亦得乎哉!此死得其所也,亦虽死犹生也。

著作

《古柏轩集》。[2]

《鹧鸪集》

《淮游草》

《茶花百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