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溥
出生 1372年
國籍 中國 ---明代
別名 楊文定、楊石首
職業 南吳君主
知名於 歷仕四朝,盡心輔佐
知名作品 《楊文定集》

楊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南吳太祖楊行密四子,南吳烈祖楊渥、南吳高祖楊隆演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920年(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王位,921年,改元順義。927年(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南吳於楊隆演及楊溥在位時,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溫、及其養子徐知誥(李昪)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為徐氏父子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937年(天祚三年),楊溥禪位徐知誥,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938年(升元二年)楊溥去世,諡號睿皇帝。

基本信息

本   名 楊溥 別   稱 楊文定、楊石首
字   號 字弘濟 號澹庵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湖廣石首
出生時間 1372年 去世時間 1446年8月6日
主要作品 《楊文定集》 主要成就 歷仕四朝,盡心輔佐
官 職 少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追 贈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
諡 號 文定 地 位 「三楊」之「南楊」

人物生平

東宮僚佐

洪武五年(1372年),楊溥出生在湖廣石首。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永樂初年,楊溥任太子洗馬,成為皇太子朱高熾的東宮僚屬。太子有一次讀《漢書》,稱讚張釋之有賢才。楊溥說:「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如果不是漢文帝寬厚仁愛,他也無法施展他的抱負。」於是摘取漢文帝的事跡,分類編好,獻給太子。太子非常高興。不久,楊溥因親喪回家守孝。當時太子監國,便強令他回南京任職。

詔獄十年

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關入詔獄在獄中,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成祖的心意也不可預測,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但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獄中十年,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仕途高升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楊溥獲釋出獄,仁宗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仁宗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皇上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

文閣,在群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楊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授予陳繼博士,楊敬編修,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說:「朕把愛卿留在左右使用,不僅只是為了學問,還想廣泛了解民情,以有助於治理國家。你有什麼建議要報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三楊當國

三楊開泰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駕崩,由太子朱祁鎮(明英宗)即位。英宗剛即位不久,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張太皇太后(誠孝張皇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入內,太后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張太后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太后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太后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當初,仁宗做太子時,受到誣陷,東宮屬官許多死於詔獄之中,楊溥和黃淮一關就是十年,幾次差點死去。仁宗常常在宮中惦念他們,太后對他們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對楊溥說了這番話。太后又對英宗說:「這五位大臣,經過三朝皇帝的選任,足以輔佐後人。皇帝政事繁忙,應當與這五位共同商議。」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於是與他們並列。

孤立無助

正統六年(1441年),楊溥回鄉掃墓,不久回京。 此後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分別在1444年及1440年),在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之人,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權宦王振便開始進一步專權用事。 晚年時,楊溥屢因年邁請辭,但都未獲准許。

身後議論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楊溥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英宗為他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授予他的孫子楊壽為尚寶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楊溥歸葬故鄉。

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導英宗北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圍,遭遇慘敗(土木之變)。時人因而懷念「三楊」,認為如果他們還在,不會發生這樣的結局。但也有人爭相揭露三楊的短處,認為正是他們違心執行中旨,才導致了王振的權勢膨脹進而為禍國家。

主要成就

明英宗正統初年時,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委任楊溥等五大臣當政,而楊溥等也自信,敢於侃侃致議,雖年老而憂國之心不衰。由於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張輔和「三楊」等五大臣的合力輔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當時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內外臣民一致稱讚「三楊」。 後人將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溥等人。

藝術造詣

文學

楊溥為「台閣體」代表詩人之一,但他在「台閣體」諸位作家中詩名不顯,對楊溥的詩歷來評價不高。清人朱彝尊說:「三楊位業並稱,南楊詩名獨不振。」明英宗時名臣李賢,在《楊文定公集序》中說:「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又說:「公之文章以事業而見重於世必矣,何以序為!」但今觀楊溥之詩,疏朗雅淡,別有情致,在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記》,分析了楊溥的寫作特點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韓愈)」、「平實淡雅」,認為是「何李(何景明、李夢陽)之前軌也。」

書法

楊溥工於書法,行、楷俱法元人趙孟頫

個人作品

楊溥喜好佛老,著有《禪玄顯教編》,曾參與編修《明太宗實錄》、《明宣宗實錄》,另有《澹庵文稿》 、《文集》十二卷等。《續修四庫全書》收錄有《楊文定公詩集》,原書七卷,今餘五卷,為明鈔本。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楊文定公奏疏》,錄其奏一篇。

書法藝術

精彩視頻

1、《明朝那些事兒59》:明朝「三楊」其二楊榮,其三楊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