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遠別離》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遠別離》屈大均稱李白樂府「篇篇是楚辭」,未必然,但本篇既類《離騷》,卻又具有李白自己的風格。本篇依據有二,一是傳說(《水經注·湘水》等)相傳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盡斑,人稱湘妃竹。或言二妃從征,溺死於湘水,神遊洞庭之淵、瀟湘之浦。二是《竹書紀年》(晉太康中有盜發魏襄王冢,得竹書,中有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歷史,相傳為魏國史書)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本篇雲「舜野死」,似亦失權所至,蓋連類及之耳。[1]
原文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言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賞析
此詩見收於殷璠《河嶽英靈集》,為安史之亂以前作,但與釀亂情勢相關,可能作於天寶十二載(753)李白北上觀察到亂象以後,大約與《北風行》為同期所作。全詩閃爍其辭,大意是說:說到遠別離啊,就不能不提到皇、英這兩位帝女,——為什麼不提到舜?蓋舜已先野死也,——她們最後的歸宿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但比起她們的悲苦也就不算深了(「誰人」句一作「人言不深此離苦」)。「海水」一句來得似乎突兀,從比義而言則又很自然;同時這「海水」就是湖水的一轉語。從此,洞庭湖上就籠罩着一層悲劇氣氛:「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二句大類楚辭《山鬼》境界。
以下不再詠別離之苦,轉而追究別離的原因。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是因為大權旁落的緣故,所謂「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劈頭先感嘆一句:哎,我說這些又有何用?說了也白說。接下來「皇穹」二句從《離騷》「荃不察余之忠誠兮,反信讒而瓘怒」來。又正如屈子忠心難改,骨鯁在喉,白說還要說。「堯舜當之(亦禪禹)」的「之」,指的是一種局面,亦即君失權而權歸臣的局面。蕭士贇以為系就天寶中政權歸於李林甫、楊國忠,兵權歸於安祿山等立言。由於大權旁落,最後舜帝便落得死無葬身之所,九疑山就象一個大的迷宮,找不到舜的孤墳所在。「帝子泣兮」以下遙接篇首繼寫帝子遠別離之苦。「蒼梧山崩湘水絕」猶言「石頭開花馬生角」,合末二句而言,即《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意。此詩雖不為馬嵬之變而寫,但卻不幸而言中,不數年間,唐玄宗就亡命入蜀,與貴妃重演了一出遠別離的悲劇。只不過死去的是妃子,痛哭的是皇帝。
本篇就神話取材、氣氛烘托、地域空間、句法措辭而言都與楚辭有明顯的承繼關係,但也有非楚辭的長短句,出自漢樂府《鐃歌》,故是李白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