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师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师敏(?-1774年),出生于1725年,武定府惠民县(即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初名本杞,后改师敏,字仲坚,允堂,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

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李寿瀚,曾祖父便是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之芳。 据文献载,李师敏聪颖过人、嗜学若渴,性格刚毅持重,处事沉稳周详。 李师敏为官二十馀年,以明察秋毫、断案认真。均“以廉能著称”,“所至皆有声”,政绩可圈可点、令人称颂。

运筹帷幄、严加治理,盗匪流寇无处遁迹,差役谨守规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乾隆十八年(1753 年)中举,第二年被授临朐教谕之职。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高中进士,初至京师担任刑曹,后历任湖广司主事、福建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等职。二十九年(1764 年),因母病辞官,后又补刑部安徽司郎中。三十三年(1768 年),出知福建兴化府,同年,漳州知府空缺,他又被委以漳州知府的重任。漳州地处海口,当时盗匪流寇十分猖獗,官府差役像豺狼虎豹一般为害百姓;民间发生一点小纠纷,就有人收买胥役制造诈伪情状,兴狱问罪。李师敏运筹帷幄、严加治理,情况很快好转:盗匪流寇无处遁迹,差役谨守规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曾经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惟饮清漳水而已”。其治乱安民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漳州四年,他“以廉能著称”,树立了很高威望,得到百姓称颂

对恶势力,李师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满腔热忱、一片冰心。他体恤百姓疾苦,且经常亲历亲为,到社会底层向百姓嘘寒问暖;他还多次请百姓到自己府中或直接深入民间,以询问政事得失,一旦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采纳。乾隆三十六年,漳州发大水,百姓房屋淹没倒塌,所剩无几,民众纷纷避难于城池和山上,无家可归,食不果腹。李师敏招募一批志愿者,在城中征集衣食等物品,亲自乘船救济百姓。他往来于泥淖之中,率丁役修复民舍,连续奔波劳顿二十余天。在漳州四年,他“以廉能著称”,树立了很高威望,得到百姓称颂。

“乃更于界上立望楼,南自达谷山,北至大小鸡笼,皆设柝置戍,巡警守望

三十七年(1772年)四月调任台湾知府,当时的台湾民风尚未开化,番民与汉民争端四起。李师敏上任后,界定番汉之域,以“别其族类,禁其攘夺”,避免番汉冲突。 然而,大山深处的番民,仍不定时越界掠夺汉民货物。更为甚者,移民至台湾的无籍贯百姓假借番民旗号,趁机剽掠。李师敏作出明智决策,在区域边界设巡警看守,以解决台湾的混乱现状。《台湾历史人物小传》记载,李师敏“乃更于界上立望楼,南自达谷山,北至大小鸡笼,凡一千四百馀所,皆设柝置戍,循环更代,巡警守望。 ”整顿后的台湾,生番不敢出,劫盗之事了无踪迹。

“禁结社、夜聚轰饮;弛台盐商课限额,使运行无滞,商以为便

在台湾执政期间,李师敏还大力发展工商业。“禁结社、夜聚轰饮;弛台盐商课限额,使运行无滞,商以为便。”即禁止结社,禁止夜晚聚众畅饮,巡览台湾监督商户,限制税收额度,使商业运行毫无停滞。[1]

百姓称赞他“有冰心铁面之风”

按照台湾百姓的说法,李师敏“廉明方正,有冰心铁面之风,所至苞苴不行,奸豪敛迹。营卒有不法,必按律以治。” 他在台湾一如在漳州所为,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但是,治理台湾要比治理漳州难度大得多,为此,他勤勉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常到漏下三十刻才就寝。1773年,李师敏染上疫病,此后一直未能完全康复,身体日益虚弱、卧病不起;1774年卒于台湾知府任内。

曾多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封赏,并被诰封为朝议大夫

李师敏在世时,曾多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封赏,并被诰封为朝议大夫。他有两位夫人,先娶夫人徐氏,生一女,后又娶夫人吕氏,生六子,存四子:宗蕃、宗衍、宗榖、宗鲁。其中长子李宗蕃是贡生,曾于嘉庆四年(1799年)任正定知府。

曾祖父李之芳故居称为“相国第”

李师敏的曾祖父李之芳故居称为“相国第”。位于惠民县城南门大街北首路西,北至仁义胡同,南至苏家街,西至龙王庙街。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遗址上还有许多古迹,遗憾的是,后来都被人为毁坏了。[2]

“仁义胡同” 的故事

关于仁义胡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李之芳在朝廷做高官时,一日,忽然接到老家书信。拆开一看,方知家中与邻居发生争执,来搬救兵了。原来是两家盖屋,为了地基互不相让。家人捎信,当然是希望他出面说话,也好在街坊邻居面前争得几分脸面。

李之芳赶快修书一封,捎回家中。信的内容极其简单,只有一首打油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深感愧疚,主动往后退让了三尺,邻居不甘落后,也主动退后三尺,于是,中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被人们誉为“仁义胡同” 。

据《中华姓氏通史》称:李姓为百家姓之首

据《中华姓氏通史》称: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为百家姓之首。李氏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 近些年来,有资料显示,李姓在今天仍位居华夏四大姓之首,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姓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历史长,氏族望,人丁兴,分布广,英杰多,贡献大。 李崇为陇西李氏的始祖。“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中国历史上的李姓称帝者共计58人,创百家姓中之最。李姓建立的政权,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朝、大蜀、西夏和大顺等。这些政权的兴衰,给中国历史增加了无比丰富、生动的色彩,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惠民李氏族谱》

惠民李之芳家族关心地方文化建设,堪称楷模。李家的众多才俊子弟与周边名门望族的士子们唱和酬答,留下了许多佳作,代表了鲁北一带的最高水平。特别是李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衍孙(字蕃升,号味初,乾隆乙酉( 1765年)举人),曾任沔县知县、蒲城知县,历有惠政,未及六十岁告老还乡后,与好友选编了《武定明诗钞》四卷、《国朝武定诗钞》十二卷,并自费刻版印行,保留了滨州的文化典籍,对滨州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定府的诗歌之所以保留下来,李衍孙居功至伟。

清朝时期,惠民县考取进士共 23人,其中李家就有7名,李家还有举人16名

清朝,惠民县考取进士 23人,其中李家有7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李之芳李甡麟李寿澎李本樟李师敏李亨圻李钧策,一骑绝尘,是毫无疑问的惠民第一家族。 另外,李家还有举人16名,按照中举时间分别是:李嵩麟李寿洤李本枢李寿渊李本桐李本梁李伯驭李本棅李衍孙李伯焉李本桤李友鶤李友骐李若蕙李作霖李鸿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之芳是明朝亡国时期的举人,是清朝开国初期的进士。

惠民李家,主要就是指李才望的这一支

明朝万历年间,惠民李氏家族的先人李鲜,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惠民城内居住,当时的惠民县还叫武定州。李鲜有 2 个儿子,分别是李登云李凌云。其中,长子李登云有 5个儿子,分别是李才兴李才望李才聚李才富李才魁。 次子李才望有 2 个儿子,分别是李之芳李之庄,所谓的惠民李家,主要就是指李才望的这一支。 【李之芳】 李之芳,他有 4 个儿子,分别是李锺麟李攀麟李容麟李宜麟,其中李锺麟有 12个儿子、20个孙子,李攀麟有 4个儿子、15个孙子,李容麟有 2个儿子、7个孙子,李宜麟有 4个儿子、8个孙子,由此,李之芳有22个孙子,更有50个曾孙。李之芳的曾孙中有进士、台湾知府李师敏,还有举人李本棅、李本枢、李本桤。 【李之庄】 李之庄,他有 2 个儿子,分别是李甡麟、李嵩麟。李甡麟是进士,李嵩麟是举人。李甡麟有 3个儿子,分别是李寿洤、李寿澎、李寿渊。李寿澎是进士,李寿洤、李寿渊是举人。李寿洤有 1 个儿子李本桐,是举人。李寿澎有 2个儿子,分别是李本樟、李本梁,其中李本樟是进士,李本梁是举人,李本樟的第五子李友鶤是举人,一个孙子李亨圻是进士,李本梁的长子李伯焉是举人,李本梁的一个曾孙李作霖是举人。李寿渊有 4个儿子,分别是李本朴李本楠李本桂李本楑,其中李本楠第三子李友骐、李本桂的长子李伯驭是举人,李本桂的次子就是武定府赫赫有名的文化名流李衍孙,李伯驭的一个孙子李钧策是进士,一个曾孙李鸿荃是咸丰元年(1851年)的举人。由此,李之庄有3个孙子,有7个曾孙。[3]

参考文献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官衔
前任:
邹应元
台湾府知府
1772年上任
继任:
成城
前任:
张镇
漳州府知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继任:
李维钰

对外连结

李师敏.台湾记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