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境界的“养生”(王金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更高境界的“养生”》是中国当代作家王金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更高境界的“养生”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笔者所住的生活小区有两位老人,退休前在一个单位工作,退休后又同住在一幢新楼一个单元上,只不过一个住3楼,一个住4楼。另外,两位老人还有共同的爱好,即经常早晨或晚上在大院的林荫道上“退步走”。
确实,近几年来,在众多的健身锻炼方法中,“退步走”健身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种疗法简便易行,且能起到强身健体、壮腰补肾及放松身心的作用,并对矫正老年姿势性驼背也有一定的作用。
每当看着两位老人在一本正经地“退步”锻炼时,笔者心想,他们很会保健养生呢!
然而,前不久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令笔者有了新的看法。
那一天上午,4楼家的老人晾衣服因滴水弄湿了3楼家的衣服,3楼老人一见大发雷霆,4楼老人也当“仁”不让,于是双方争吵了起来,最终导致两败俱伤。据悉,一个气犯了心脏病,一个肺气肿发作差点送了老命。最后双双住进了医院,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们“退步”锻炼的身影。
笔者以为,这两位老人太不值得了。他住4楼,总不能不晾衣服吧?3楼的老人理应考虑到这些。话又说回来,4楼的老人如能考虑到3楼的问题,暂时不将滴水的衣服晾出来,待衣服水干后(如今的洗衣机大都有整干衣服的功能)再晾,就不会出现如此难堪的局面了。再比如说,3楼的老人如果修养好,有君子肚量,面对4楼衣服的滴水,好言好语说服,4楼的老人不会冥顽不化的。3楼的老人如知道自己本来就理亏,这时来个对不起,尽快做好善后工作,这楼上楼下的“硝烟”不就散掉了,大家你好我好,皆大欢喜,何至于为鸡毛蒜皮之事气得双双住院?
笔者进而联想,“退步走”固然是一种养生保健,但那主要是身体方面的,是一种体能锻炼,而精神和心理养生却比“退步走”要重要许多倍。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可以致病,如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等。现代医学科学也证明,不具备“大度”素质的人,心胸必然狭小,这种人,过于苛求别人又过于苛求自己,于是,整天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嫉恨、自责、愧疚,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且容易成为癌症的“俘虏”。
美国研究人员在研究发现,易怒的人,尤其是男性,不仅使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病几率增高,且伤口愈合所需时间会比较长。至于生气动怒为什么会使伤口的愈合时间变长,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他们招募了98名志愿者,在其前臂上制造小的烧伤,然后进行了连续8天的观察。志愿者事先都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评估他们日常发怒的频率,然后被按“发怒等级”分类。这些受调查者中不包括服用某些特定药物、抽烟、喝过量咖啡的人,也不包括体重过高或者过低的人。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不能控制愤怒情绪的人来说,测试中的小伤口需要4天以上时间才能痊愈,约是好脾气的人的3倍。研究人员说,易怒的人应激激素皮质醇分泌量比较高,这可能是伤口难以痊愈的原因。
可见,一个性格豁达、肚量大的人,才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的鸡虫之争,只会郁郁寡欢、百病缠身,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减少焦虑和压力,降低血压和心率,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强的幸福感,还可以给自己和对方都带来重生的机会。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心理学家洛伦图森特研究发现,宽恕的好处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明显。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先生的这段名言,可谓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和心理养生。
“紫罗兰把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的诠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则认为,“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宰相肚里能撑橡皮船。”如此大的肚量,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结”不能解呢!
清代官至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因生性耿直,不会在官场中阿谀奉承、耍手腕,因此总是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欺,受过不少气。其后,他悟到还是不生气为好,故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专门写下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滋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如今,日益浮躁的社会生活,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对别人的过失也一直耿耿于怀,渐渐遗忘了包容、宽恕能带给人们的力量。
君不见,地铁车厢里,常常弥漫着浓浓“火药味”,隔三差五就会暴发一次争执,事由无非是谁踩了谁一脚,谁碰了谁一下;办公室里,你常常因为同事说错的某一句话,或者办错的某一件事,怎么看对方都不顺眼,甚至晚上回家越想越生气,辗转难眠;社会上,“你告我,我告你”的互黑现象此起彼伏……随处可见的戾气,让本该平静的生活充满了愤怒和焦虑。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们忘记了宽容。
笔者有一段时间也是“想不开”,奶奶的,工作大半辈子了还没晋升个一官半职,看人家月月拿高薪和补贴、上班小车接送、天天赴盛宴、送礼的踏破门槛、小蜜一养好几个,就忿忿不平、心里窝气。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劝解下倒(退步)过来一想,嘿,无官一身轻,不用操那么多心,天天骑自行车上班锻炼身体,少喝酒身体健康,没人送礼不犯错误,不养小蜜家庭和睦,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不比啥都强?
为晾衣服而生气的两位老人,以及那些好生气的人们,读了阎敬铭的《不气歌》,以及笔者的亲身感受,你们又有何感想?
记住哲人们的话吧,没有对小溪的宽容大度,就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对风雨的宽容大度,就没有雄鹰的潇洒;没有对严冬的宽容大度,就没有春天的灿烂!此言此情,又有多少人识得个中滋味?!
总之,“退步走”只是一种低级养生保健,多多宽容、谅解别人的过失,心胸宽广、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善于“退步想”(逆向思维),才是最好的“养生”,即精神养生、心理养生。让我们每一个人在“退步走”的养生热潮中追求更高境界的“养生”吧!
登高驱烦愁
那是未退休前的事了,有一段时间,笔者因工作和职称晋升的原因,心情不快,郁郁寡欢。有朋友来访,得知原因,便劝我出去走一走,我说到哪里去呢?我们这个城市就这么大。朋友说,爬山去,我们合肥地区不有个大蜀山吗?于是,在朋友的连拉带劝下,我们骑车来到了蜀山脚下,然后一股劲地爬了上去。哟,爬山时尚无轻松的感觉,爬到山顶后,看整个山林木葱郁,清静幽雅,顿时心情觉得舒畅多了。朋友用手指点北面,哟,不远的蜀山湖,明亮如镜。“一径鸟声喧夕照,半湖帆影乱湖波”,山光水色,两相映衬,叫人心旷神怡。过了几天后,朋友又邀我来到了我国壮丽的黄山。哟,黄山的多彩多姿真是名不虚传。灵秀奇妙的山石,苍劲多姿的青松,变幻无穷的烟云,真乃为黄山“三奇”!再瞧那水质清纯的温泉,加起来不愧为黄山“四绝”。在这里,您可看到泰岱雄伟、华山险峻、衡岳烟云、匡庐飞瀑、娥眉清凉、雁荡巧石,等等。这时,您便会陶醉在“天下勿我,天下有我”这样的境界中,人间的什么烦恼、忧愁以及名呀、利呀等等,全在此时此刻化为烟云!
这时,我也联想到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人喜欢游山玩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秋则凭高舒啸,临水赋诗”、“停车枫树林中,醉卧白云堆里”。这些古代大诗人、大作家在游山玩水时留下的千古名句,确实令人玩味。
朋友接着告诉我,游山玩水的意义远不止这些。从运动健身的角度看,经常进行此类活动,还能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医学科学证明,登山和游水,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能使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血糖轻度下降等等。如果在一定高度的高山(约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气中氢离子(包括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的负离子)含量极多,大气压(包括氧分压)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可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等等。一句话,这些锻炼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胸怀,同时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是的,登高可以驱烦愁。这是一种娱情和健身并顾兼益的高雅之举。登山上攀时,“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一番“拼搏”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在高山之巅,遥望岚云滚滚,犹如大海波涛,山峰出没其间,气象万千;近观绿涛起伏,山涧条条,云蒸霞蔚。这会给人一种“气合大荒心似海,身临上界目无山”的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超然心境。美好的大自然、美丽的好山河使人心旷神怡。此时,喧嚣的都市,纷争的人群都远远离去,感觉恍如隔世,进入了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对于长期处在紧张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人们来说,的确是一次良好的心理和精神调节。其次,登山行列中,有的举家出动,有的三五结伴,老中青少均有。攀行中困难险阻和挑战自我并存,非常需要相互鼓励、互相支持,需要发扬团结友爱的集体和团队精神。在层峦叠翠中,你可以随时听到孩子们的童言稚语、老年人的诙谐言语、伴侣间的甜言蜜语、青年人的豪言壮语;可以随处见到心连心、互提携亲情、友情大释放的感人场景,它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一次登山活动,往往是对人精神和灵魂的一次洗礼、一次净化。
如果您经常作登山游,不但可以拥有一个豁达平和的心境,而且能调节生活,陶冶情操,精神为之振奋。笔者的亲身经历,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吗? 登高可以驱烦愁。一次爬山使心里的“魔杖”化为乌有。
现在退休了,看来还要经常同祖国的秀丽山水多“亲吻”。
学会与孤独为伴
星期五的下午,笔者打电话给一位老年朋友,问:“赵老,这个双休日准备安排什么?”他在电话里笑道:“安排'孤独’!”“孤独?”我在电话里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您呀,生活太单调了,应该学会找点乐趣!”我在电话里劝道。“我觉得看书、写作、练书法就是最大的乐趣……”他在电话里大声说。“您不觉得孤独和枯燥吗?”我问。“我会自己玩呀,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写作,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不出门也感到乐滋滋的……”他回答得如此悠然。
是啊,对于许多老人来说,一旦退休或离休下来,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要不然怎么冒出“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等病名呢? 孤独也的确是一种难熬的滋味,因为孤独往往是与寂寞孪生,使人的心里充满着失落,充满着空虚,充满着莫名的焦躁。试想想看,如果将一个人关在某个地方一年半载,让他与世隔绝,就是衣食无虞,恐怕神经再正常的人,也可能要变得神经兮兮。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重庆一位71岁的独居老人一年来打了1483次110,目的只为找个人陪他聊天。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独居没人陪伴、退休后无事可做、子女忙探望少……老人的寂寞无处诉说。可我的这位老年朋友的“孤独”则另有番意义。他这种“人和书、笔对话”的“孤独”,实际上不是孤独,而是享受,处于“渭水溪头一钓竿,鬓霜皎皎两云斑;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的境界。据我所知,这位老年朋友,仿佛没有“老”的时候,心理健康,忙忙碌碌,每天都快乐地生活,几年没听说他生过什么大病,80多岁的人了,硬板朗朗,说话大声大气,妙语连篇。生活,仿佛每天都充满着阳光。他曾经多次跟我说,他一辈子都将名利看得非常淡,他的心从来都是豁达、超然。名利、金钱、地位以及难以扯清的世态纷争,全消融在他的脚下。这样的老人岂能不长寿?可有的老人就不行了。笔者就碰到过不少这样的老人,离退休后,虽也在玩,可玩得实在没名堂。几个人聚到一块儿,打牌、喝酒、神聊,甚至一刻也不愿安静地呆一会儿,说害怕孤独、寂寞。这些老人,不会同自己相处,三四个人缠到一起,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还带点“小刺激(赌博)”。只要一个人想玩下去,想一醉方休,其他人都得一陪到底。您想想,再好的身体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呀!于是,不是这个血压高就是那个心脏不好,要不然就是糖尿病加重、脑血管突然破裂等等。这就是不会玩,不会同自己玩的恶果。
老年人,不要一味贪图红火热闹,要耐得起孤独和寂寞,像我这位老年朋友学习,“自己会跟自己玩”,从优雅、宁静的独处中得到妙悟,玩出名堂,玩出花样,玩出健康。
如今,“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统计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3年上升到25.8%。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这无数个“空巢家庭”中,有不少的老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纷纷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另外,有关专家研究证明,感到寂寞孤独的人更容易得认知障碍症,即老年痴呆症。可见,孤独是中老年人最“危险”的心理感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沉思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几率。
有人说,孤独比死亡更可怕,主要看您如何应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恋恋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那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度过?(1)不可过度沉溺于过去而回避现实。(2)不可毫无精神追求而无所事事。(3)不可勉强赌气而做年轻时所做的事。(4)不可无伴无友而又不会如何应对孤独的生活。(5)不可太严肃认真而有时苛求自己、苛求子女。(6)不可做剧烈的运动而有伤身体。(7)不可自卑畏死而自暴自弃。(8)不可无老年人生活规律而混日子。(9)不可守财致富而省吃俭用。(10)不可因贫病而失掉尊严。
当然,家里有老人的,子女又能做些什么呢?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单单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都会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除了精神上的关怀之外,在物质上也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帮助,让老人的生活衣食无忧应该是最起码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参加体检,以便身体有了问题及时治疗。
如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矣!
西方有句名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老年朋友们,您的晚年生活宁愿存在着缺陷也不要存在着灾难。这就是笔者对你们的忠告。
您会应付“孤独”,自己跟自己玩吗?
哼唱:养生的增氧健身法
您经常听到民工那打夯号子、纤夫号子、搬运工的号子等,您别小瞧这些号子声,他们一是为了获得整齐统一的劳动节奏,再一个作用就是为了减轻身体的疲劳。
“引吭高歌”可健身,已越来越被养生专家们看好。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身心压力很大,当您在工作中与上司或同事发生不快时,当您在家庭同伴侣发生争吵时,当您为某项科研或写作进入“死胡同”时,当您因工作、学习等身体疲惫不堪时,您不妨小声地、漫不经心地、肌肉放松地轻声哼唱歌曲乐曲。在哼唱时不刻意方式方法,不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完全是无意识地随心所欲。这样,这种无意识便会上升到有意识,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哼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利于消除疲劳,利于气血畅通。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哼唱,正是声带以及体内各肌肉组织、各器官疏导协调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气的运动。
放声歌唱不但可以增加面部肌肉运动,改善颈部、面部血液循环,还能增加人体的肺活量,减慢心肺功能衰退,被誉为“增氧健身法”。
国外科学家曾将20名老歌手与不经常唱歌的同龄人进行对比,发现歌手的胸壁肌发达、心肺功能好,而且心率缓慢。研究证实,唱歌是呼吸肌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运动,好处不亚于跑步、游泳、划船等,许多职业歌手的寿命比普通人长10余年。
唱歌还能使入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专家对职业歌手进行研究后发现,唱歌可以提高人免疫系统中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A的浓度,进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日本有关儿科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唱歌可以治疗气喘病。他和音乐家共同努力,创作了一套专门治疗气喘病的歌曲,通过大约两周的唱歌训练,让气喘病患儿的胸式呼吸自然转为腹式呼吸,并很快恢复了健康。
患有“老慢支”以及老年性肺气肿的人,若经常唱唱歌,咳嗽症状会明显好转,气喘也会得到缓解。这是因为人在引吭高歌或低声吟唱时,总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能换气或喘气,这时人体会自动用腹式呼吸代替胸式呼吸。而腹式呼吸会增大肺活量,并减轻胸部压力,达到治病效果。同时,唱歌能使人振奋,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使之从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这些均有利于控制咳嗽、宽胸利气。所以,我们平时不妨经常放声高歌或低声哼唱,从而达到净化头脑和调节神经及解除疲劳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促进代谢。
医学研究表明,打鼾与软腭肌肉的孱弱无力有一定关系,国外医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打鼾的患者如果有选择性地唱—些能锻炼嘴后部和咽喉部肌肉的歌曲,以增强软腭肌肉的运动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打鼾的症状。
另外,日本川崎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唱歌可增加人体内免疫细胞数量,有助于老年人对抗癌症。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6名66—80岁经常参加合唱团及出现音乐会的女士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女士血液内含有免疫细胞的数量较一般健康成年人高出18%—25%。研究也发现在合唱练习后,半数接受研究的合唱团成员血液内含有免疫细胞数目更增加了14%。为此,专家提议,中老年人每天坚持练习3次哼唱健康歌曲为佳。
唱歌虽然对身体有诸多好处,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持续唱歌时间过久,容易伤及声带,引起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种种不适。最好的唱歌方式是,唱15分钟,休息10分钟,再唱15分钟,休息10分钟,如此循环,每天总的唱歌时间最好别超过2个小时。环境也非常重要,如果KTV包房里人员过多,空气污浊,会使人吸入过多的污浊气体,有碍健康;所以应注意勤通风换气。喜欢唱歌的朋友应避免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唱歌,对女性朋友来说,在月经期间应避免或减少唱歌,否则容易伤及声带。还有,若肺气肿、冠心病等较严重时,不要大声歌唱,可轻声哼唱。
哼唱养生,其妙无穷。
哼唱,养生的增氧健身法。[1]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6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