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表面再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晶体表面再构往往与表面原子的弛豫 (因表面原子的受力情况与体内不同,则表面原子有所位移) 和原子的吸附有关。表面再构的几何规律可由低能电子衍射(LEED)实验来得到。[1]
晶体表面不是简单的三维晶格的终止,而是一种特殊的相——表面相。在表面相中原子的排列和化学组成与体内不完全相同。如果体内与表面平行的晶面上的2个基矢是为 a1和 a2, 则表面二维晶格的基矢为可能与此不同的 a1s和 a2s,这就称为表面再构现象。
表面再构的情况有两种:① a1s∥ a1, a2s∥ a2 , 则 a1s=p a1, a2s=p a2, 这时采用符号R(h1h2h3)p×q来表示表面再构。例如 Si(111)7×7即表示 Si(111)表面原子排列的周期是体内的7倍。② a1s, a2s与 a1, a2不是相互平行,但夹角相同,这就相当于旋转了一定的角度,这时采用符号R(h1h2h3)p×q-Q来表示表面再构。例如 Ni(100)√2×√2-45( S),后一个括弧内注明的是表面的吸附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