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郭璞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書·郭璞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也。父瑗尚書都令史時尚書杜預有所增損瑗多駁正之以公方著稱終於建平太守。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訥於言論,詞賦為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
惠懷之際,河東先擾。璞筮之,投策而嘆曰:「嗟乎!黔黎將湮於異類,桑梓其翦為龍荒乎!」於是潛結姻昵及交遊數十家,欲避地東南。抵將軍趙固,會固所乘良馬死,固惜之,不接賓客。
璞至,門吏不為通。璞日:「吾能活馬。」吏驚入白固。固趨出,曰:「君能活吾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長竿,東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廟者,便以竿打拍,當得一物,宜急持歸。得此,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歸。此物見死馬,便噓吸其鼻。頃之馬起,奮迅嘶鳴,食如常,不復見向物。固奇之,厚加資給。
王敦之謀逆也,溫嶠、庾亮使璞筮之,璞對不決。嶠、亮復令占己之吉凶,璞日:「大吉。」嶠等退,相謂曰:「璞對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奪敦魄。今吾等與國家共舉大事,而璞雲大吉,是為舉事必有成也。」於是勸帝討敦。初,璞每言「殺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構璞於敦。敦將舉兵,又使璞筮。璞曰:「無成。」敦固疑璞之勸嶠、亮,又聞卦凶,乃問璞曰;「卿更筮吾壽幾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禍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敦大怒曰:「卿壽幾何?」曰:「命盡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詣南岡斬之。時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節選自《晉書•郭璞傳》 )
譯文
郭璞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人。父親郭瑗,任尚書都令史。當時尚書杜預對朝廷制度進行了一些增減調整,郭瑗常常予以辯駁糾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稱,後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經書學術,學問淵博而有大才,但不善於語言表達,他的詞賦自中興以來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陰陽術數及曆法算學。有一個叫郭公的人,客居於河東,精通卜筮之術,郭璞跟從他學習】、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書》九卷,由此他通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能攘除災禍,通達冥冥的玄機,就是京房、管輅這樣的人也比不上他。
惠帝、懷帝之際,河東之地首先出現了騷亂。郭璞卜了一卦,丟下書策長嘆一聲說:「哎呀,老百姓將要陷於異族統治之下了,故鄉之地將要受到匈奴的蹂躪啊。」於是暗中聯絡了親戚朋友數十家,準備遷移到東南去避難。他們到達將軍趙固那裡,正遇上趙固所乘的一匹好馬死了,趙固非常痛惜,不願接待賓客。郭璞來見他,守門人不讓郭璞進去。郭璞對他說:「我能使馬死而復生。」守門人很吃驚連忙告訴趙固。趙固馬上出來見郭璞,
對他說:「你能使我的馬復活嗎?」郭璞說:「需要健壯的漢子二三十人,每人手持一根長竿,往東走三十里,在山丘樹林裡有一個土地廟,使用長竿拍打,就會出來一物,要迅速捉住帶回來。得到了這個東西,馬就可以復活了。」趙固照着他說的去辦,果然捉住了一個像猴子一樣的東西,便帶了回來。這個像猴一樣的小獸一見死馬,便對着死馬的鼻子呼吸,一會兒馬就站了起來,昂頭嘶嗚,吃起料來和平常一樣,可那個像猴~樣的怪獸卻不見了。趙固驚奇欣喜,送了許多錢財作為報答。
王敦將要叛亂,溫嶠、庾亮讓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說不能判定。溫嶠、庾亮又讓為他們占凶吉,郭璞說:「大吉。」郭璞走後,和庾亮議論說:「郭璞說不明白,是他不敢明言,或許上天要奪王敦之魄。今天我們為國家辦大事,郭璞說大吉,是說明舉事必定會成功。」於是勸帝討伐王敦。當初,郭璞常說:「殺我的人是山宗。」到這時果然有姓崇的在王敦面前說郭璞的壞話。王敦將要起兵,讓郭璞占卜,郭璞回答:「不會成功。」王敦懷疑他曾勸告過溫嶠、庾亮,又聽他報的凶卦,便對他說:「你再為我占一卦,看我壽命長短。」郭璞回答:「根據剛才的卦,你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禍,若是住在武昌,壽長不可限量。」王敦大怒道:「你的壽命你知道嗎?」郭璞說:「我就會死在今天中午。」王敦惱怒,把他抓起來,命令押到南岡處死。郭璞這年四十九歲。到王敦亂平,追贈為弘農太守。[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