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山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山濤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也。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轉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並賜藜杖一枚。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鍾會、裴秀並申款昵。以二人居勢爭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

遷大將軍從事中郎。鍾會作亂於蜀,而文帝將西征。時魏氏諸王公並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俗薄,無相推轂。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

人懷慕尚,風俗頗革。轉北中郎將,督鄴城守事。入為侍中,遷尚書。以母老辭職詔曰君雖乃心在於色養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藥且當割情以隆在公濤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除議郎,帝以濤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床帳菌褥。禮秩崇重,時莫為比。後除太常卿,以疾不就。濤年逾耳順,歸鄉里。會遭母喪,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詔曰:「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職是也。方今風欲陵遲,人心進動,宜崇明好惡,鎮以退讓。山太常雖尚居喪,情在難奪,方今務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濤為吏部尚書。」濤辭以喪病,章表懇切。會元皇后崩,遂扶輿還洛。逼迫詔命,自力就職。前後選舉,周遍內外,而並得其才。 (摘自《晉書•山濤傳》)

譯文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與宣穆後是中表親,因此見到景帝。命令司隸推舉他為秀才,任郎中。轉任驟騎將軍王狠的從事中郎。很久後,官拜趙國相,升任尚書吏部郎。魏帝曾賜給景帝春服,景帝轉賜給山濤。又因為母親年老,一併賜給他蔡杖一把。晚年與尚書和[you]交往,又和鍾會、裴秀誠懇親密相待。

由於他倆居高官爭權力,山濤心平氣和處在他們當中,各得其所,而都沒有遺憾。升任大將軍從事中郎。鍾會在蜀作亂,而文帝將西征。當時魏氏諸位王公都在郵城,文帝對山濤說:「西邊的事我自行解決,後方的事就全委託你了。」以本官代理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守郵城。出京任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風俗鄙薄,不相互推薦。山濤甄別選拔隱士及受屈者,搜求訪問賢才,表揚徵召三十多人,都在當時出了名。人們開始崇尚賢能,風俗有了改變。轉任北中郎將,督郵城防守事。入朝任侍中,改任尚書。因母親年老辭職,詔書說:「你雖然把心思用在孝敬上,但職務有上下之分,早晚又醫藥不斷,應當割捨親情,使一心為公之風興盛。」山濤一心請求辭職,數十次上表,很長時間才被接受。授為議郎,皇帝因為山濤清廉儉樸難以供養,特地給他每天供給的憑證,加賜床帳席褥。禮節俸祿又高又重,當時沒人能比。後來任太常卿,因為有病不赴任。山濤年過六十歲,回到家鄉。

正好母親去世,服喪超過禮制,背土成墳,親手種下松柏。詔書說:「與我共同完成教化的,是統治眾人的官職。如今風俗衰敗,人心動盪,應該申明好惡,怎能用退讓來壓抑自己。山太常雖然還在服喪,人情難於違背,但如今事多,豈能順遂他的心愿呢!任命山濤為吏部尚書。」山濤以喪事疾病為由推辭,上表言辭懇切。遇元皇后去世,才乘車回到洛陽。由於詔令的逼迫,自己才就職。先後選用官吏,遍及朝廷內外,而都任用有才之人。[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