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社會(潮汕話/閩南話稱作老社會)與「新社會」相對,與舊中國涵義類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代常用政治詞語。
起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觀點是: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是時間標記上「他們/我們」、「敵/我」截然兩分的政治學裁斷。此前是反動、壓迫、黑暗、剝削、醜陋、愚昧、災難、恐怖、不義,此後是進步、解放、光明、福利、美好、文明、幸福、和平、正義……一是天堂,一是地獄。狹義地說,舊社會指1949年(或新中國建國以前)以前的國民黨統治,廣義地說,還指1949年以前的整個社會歷史,包括北洋政府、清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等等,或稱舊時代。該詞起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一直使用,並逐漸淡化。但在文革時期,把它的意識形態內涵發揮到了極致。
內涵
從表面看,其僅僅是歷史的時間劃分、標記,實際上包含着豐富的話語內容。時間標記的技術外衣,掩蓋了它把政治合法性放到括號懸置起來的內在過程,作為自明的概念前提來使用;抹去了證明的必要。雖然,所有政權的合法性,都既與它的得來(過去)相關,也與它的運轉(現狀)相關。但這一標記輕而易舉地用現實存在否定了合理性追問,阻斷、拒絕了所有對當下政治的質疑、批評,在「他們/我們」、「敵/我」的裁斷高度面前,所有質疑、批評都被政治化了,都有與前政權同流合污、與人民為敵的嫌疑。因為在新舊社會背面,橫亘着的是群眾性仇恨和緊張。
因此在它前面冠以「萬惡的」粘合「萬惡的舊社會」已經成為固定詞組。另一個固定詞組是「新舊社會兩重天」。它們高頻率的反覆使用,自然內化了人們對官方意識形態附加涵義的認同,使之成為一種無意識,不知不覺驅動人們的認知模式。況且還有一整套憶苦思甜[1](新舊社會對比、憶苦飯)教育制度運作,強化、鞏固其觀念體系。
近代
後文革時期以至2000年代的口語裡雖然仍保留了該詞,但使用頻率已經大大下降,作為時間標記的功能還有,原有意識形態涵義還沉睡着,只是隨着階級鬥爭氣氛淡化(沒有完全失效),它的控訴色彩、政治正確的成分都日漸稀薄[2]。以調侃語氣使用「舊社會」的也出現了:面對婚姻市場成本上升的人懷戀「舊社會」的早婚、多妻、女性柔順;重慶九龍坡鳳中路餐館拿它為名以廣招徠;詛咒村幹部惡霸、腐敗的對比說舊社會地主的節儉;低收入階層埋怨消費物價飛漲就像舊社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