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藝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本藝伎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日本藝伎日本藝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們的行業被稱為"花柳界"。年輕貌美的藝伎一臉粉黛濃妝艷抹迷倒 無數 風流人物。然而,當你走進她們的世界就會發現,真正的藝伎生活卻是別有一番滋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日本藝伎 [1]

外文名稱 Japanese Geisha、日本の芸者、일본 게이샤

國籍 日本

民族 大和民族

釋義 日本一種專業階層的婦女

稱呼

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做「芸子」,皆讀做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時期以後,「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代標準日語讀法。日本藝妓(11張)

日本浮世繪中的藝伎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伎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伎」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2]

藝伎(Geisha),如同其他日本語名詞一樣,沒有不同的單數或複數變異。藝伎一詞,由兩個日本漢字組成,「芸 (gei)」意味着「藝術」,「者 (sha)」代表着「人」或「行為者」。藝伎最字面的翻譯是「artist(藝術家)」、「performing artist(表演藝術家)」或者是「artisan(技工)」。藝伎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是geiko(芸子),這通常是指從日本西部而來的藝伎,也其中包括來自京都的。

學徒中的藝伎通常被稱為舞子或舞妓(maiko),字面上是「初出牛犢的舞蹈者」或是「半玉」(hangyoku)」。「半玉」,意味着他們只能夠得到相當於真正藝伎的一半工資;更通用的術語「御酌(oshaku)」字面上理解為「斟酒之人」。白色的妝容、精緻的和服以及島田髮型都是藝伎最受歡迎的形象特徵。進入藝伎圈的女人必須要從舞伎做起,有機會的話她的職業生涯可以一開始就是藝伎。然而不管是哪一條路,在出道成為舞伎或是藝伎都要經過一年的培訓。無論是作為舞伎還是藝伎,21歲以上的女人通常都被認為年齡太大。然而,那些成功登上舞台的舞伎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威望。

意義

藝伎是指日本傳統的以歌舞、樂曲、表演的藝術行業。

藝伎並非妓女。藝伎(げいぎ,Geigi)是一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她們的交易 藝妓(2張)是滿足男人們的夢想——享樂、浪漫和占有欲。通常與她們交易的,都是上層社會有錢有勢的男人。在昂貴的餐廳和茶舍里,談論生意的男人們喜歡請一位藝伎相伴,為他們斟酒上菜,調節氣氛,而這最少也要花費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數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加入藝伎行業。但在過去,藝伎是一個終身職業,必須女承母業。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伎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一職業的。

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行業

日本歷史上的藝伎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不過,藝伎業在二次大戰後大為蕭條了,只是在經濟恢復後一段時間內,隨着公司公關業的升溫,旅遊業的興旺,藝伎又興盛了一時。據估計,京都的藝伎只不過200人左右,一些藝館轉作他用,藝伎業的衰退已成不爭事實。

藝伎並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業歌舞」為職業的藝伎,在歷史上本來並不是日本所特有。黃遵憲認為藝伎「甚類唐宋官妓、營妓」。中國的唐宋時代,士大夫攜妓吟唱,是當時普遍的習俗,在中國浩瀚的詩詞曲賦中,留下了不少詠唱歌姬的佳句。當時中國的官妓,以及朝鮮的妓生,和日本的藝伎都有相類之處。隨歷史的發展,只有日本的藝伎一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

藝伎雖衰猶存,雖也努力進行改革,但風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現代青年男女看來,藝伎已過時了。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業的藝伎卻不失信心。對於藝伎的衰與興、保與棄還存在針鋒相對的鬥爭。

摺疊編輯本段培養 在日本,擔任藝伎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伎都能堅持的。

古時藝伎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在現代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中學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伎,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伎者稱為「舞伎(或舞子)」,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伎」。藝伎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伎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伎之陪襯。藝伎中把前輩藝伎稱為「姐姐(お姉さん)」。

着裝

藝妓的服裝是十分華麗的和服,做工、質地和裝飾都十分上成,因此也異常昂貴,一般在50萬日元(約合人

民幣3.052萬元)以上,有的甚至達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04萬元) 。

京都舞妓的服裝更是著名,懸落飄逸,稱為「だらりの帶,(而藝妓的帶結為二重太鼓)。重量相當沉重,扎束之間需要相當大的力氣,所以常常由稱為「男眾」的男性僕役來幫忙。

舞伎的特殊穿著與化妝舞伎及年輕的藝伎所穿之和服稱為「裾引き」,從腰帶到裙擺間的一段稱為「褄」。藝伎的腰帶結在身後,不像妓女那樣結在前面。在外行走時,舞伎及年輕的藝伎一定會將左手壓在這一段上面,有「賣藝不賣身」的含意。

儘管藝伎的服裝被歸類為和服,但事實上卻與傳統的和服有一定的區別。傳統的和服後領很高,通常能把婦女的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伎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領卻開得很大,並且特意向後傾斜,讓藝伎的脖頸全部外露。

藝伎化妝也十分講究,濃妝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傳統原料為主。最醒目的是,藝伎會用一種液狀的白色顏料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一般。

演出

藝伎一般過着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伎。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伎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卻很差。有顧及此,藝伎的僱主會為藝伎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

出色的藝伎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伎的工作,直到現代這個行規才被逐漸取消,讓藝伎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伎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伎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藝伎出勤赴宴時,會有提著三味線琴箱的男眾隨侍在側,除了為因盛裝而行動不便的藝伎打點瑣事之外,也負責保護藝伎,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好色者)的騷擾。

藝伎表演時所使用的道具從狹義上專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類樂器、飾物;廣義上應當包括伎館、歌舞伴奏者,甚至藝伎所學習的所有知識。因為藝伎接待客人並不限於歌舞表演,她們提供的是能為客人宴席助興的眾多活動。

藝伎表演的場所最初只限於藝館之中,後來由於要出席達官貴人的筵席,藝伎便開始在茶館酒樓及料亭出沒。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現代西方文化的衝擊,藝伎衰落壓力增加,使藝伎藝術不得不一改傳統,藝伎從業者也被允許到茶館中特設的酒吧間裡待客演出。

藝伎的表演大致可分為「立方」和「地方」2種。

「立方」是指舞蹈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長唄」、「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線等的表演者。因為「地方」類的表演難度較高,需要長時間訓練後才能勝任,因此多由資深的藝伎擔任。而「立方」表演較為容易,所以一般由資淺的藝伎及舞伎擔任。藝伎除了上述兩大項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傳統藝術表演。另外,藝伎都有受過說話訓練,因此健談者不少,表演之餘亦會陪客人談天說地,增加氣氛。顧客給予藝伎的演出費用稱為「線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稱「花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