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张光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学校》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光茫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新学校
后来建了新学校,面积较大,有独立围墙,有操场,教室宽敞明亮,通风透气,条件与下书斋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为我没有在新学校念过书,因此对其感情远不如破旧的下书斋。
没读过一天书,只懂讨海的爷爷,离海上岸后,不甘愿待在家里养老,于是便在下书斋门口摆零食摊。由于销售对象主要是学生,课间忙碌一阵后就闲下来。上课铃响后,爷爷带着我,拿小凳子摆在教室门口轻轻地坐下,默不作声地听老师讲课。我们一老一少,可以算是下书斋的编外旁听生,爷爷拿出铅笔,一笔一画在香烟壳上学写字。
如今,每当我路过下书斋,浮现在眼前的,除了爷爷和他的零食摊外,杨老师那笑容可亲、慈祥和蔼的容貌也若隐若现。
历史也给杨老师开了个政治玩笑,阴差阳错却成为上苍送给港西的大礼。杨老师知识渊博,学贯古今,擅诗词,精书画,工对联,熟礼乐,懂灯谜,识方剂……
新学校建成后,下书斋一部分用来办村幼儿园,一部分给杨老师居住。下书斋虽然简陋,但杨老师家却日日高朋满座,或是与杨老师商议工作,或是向他请教知识,或是索求墨宝,开方剂更不在话下。无论谁来,杨老师都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常常当来访者都走光,已是黄昏,这时,他才去菜园浇菜,带月荷锄归,老师种菜并不是与陶渊明一样体验园田生活,而是为了补贴家用。他除微薄工资外,其他一切所忙,没有一文钱收入。
今天走过下书斋,所看到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老巷道旁个别危房已拆掉,只剩断壁;宫前的古榕历经数百年,依然茂盛浓郁;宫旁的破牛棚废厕池已变成简易健身广场;原村前的已成为住宅区,新楼房鳞次栉比;碾米厂和录像厅的原址上几栋楼房正同在施工。走了一圈,回到下埕,站在残垣断壁的三房厅前,有股说不出的滋味,有点苦涩,有点辛辣。
忆昔思今,感慨万千,家乡紧跟时代步伐,变化日新月异,村民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家乡一直在发展,在进步,下书斋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起作用不容否认,其历史地位不能抹煞。
我将永远记住下书斋,怀念下书斋……
作者简介
张光茫,必读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