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出生 (1915-03-20)1915年3月20日
逝世 1997年8月1日(1997-08-01)(82岁)
国籍 乌克兰
民族 德意志乌克兰混血
母校 莫斯科音乐学院
职业 钢琴演奏家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俄语: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转写: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又译里希特或李希特)[1]

  •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
  • 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人物经历[2]

  • 里赫特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现为乌克兰)的日托米尔。他的父亲特奥菲尔·丹尼洛维奇·里赫特(1872-1941)是一位在维也纳完成学业的德国侨民钢琴家、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母亲安娜·帕夫洛夫娜(1893-1963)出生于一地主家庭,曾一度是自己未来丈夫的学生。1918年时,里赫特的父母居住在敖德萨,内战使得他们与自己幼小的儿子骨肉分离。从1918年至1921年,里赫特搬来和姨妈塔玛拉居住在一起,在这段时间里,他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开始显现,在姨妈的教导下,他首次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1921年的时候,这个家庭的成员终于团聚在了一起,里赫特搬到了敖德萨。父亲那时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教课,还是当地路德教堂里的一名临时管风琴手。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里赫特开始对音乐有了兴趣并且开始学习钢琴;同时激发起他兴趣的艺术形式还有电影、文学和戏剧。非同寻常的是:大部分时间里,里赫特是靠自学的,父亲只给了他音乐方面的一些基础教育。
  •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里赫特就是一名出色的视奏者,他定期与当地的歌剧和芭蕾舞演出公司一同练习。里赫特对歌剧、声乐以及室内乐保持了终身的热情,在他自己创建于法国的梅斯莱庄园音乐节上,这股热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5岁那年,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里,他开始在敖德萨歌剧院工作,为数场排练进行过伴奏。

职业生涯早期

  • 1934年3月19日,里赫特在敖德萨工程师俱乐部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但直到3年以后,他才决定跟随海因里希·涅高兹——莫斯科音乐学院里著名的钢琴家和钢琴老师,正式学习弹钢琴。当里赫特弹奏肖邦第四叙事曲给涅高兹试听时,这位大名鼎鼎的老师和旁边的学生低语道:“这人是个天才”。涅高兹虽然教过很多优秀的钢琴家,像埃米尔·吉列尔斯和拉杜·鲁普,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他穷其毕生一直在等待的天才级学生,”而且承认他“几乎没有教过里赫特任何东西。”
  • 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里赫特也曾尝试作曲,在让涅高兹试听时,也弹奏过几首自己的作品。但搬到莫斯科以后不久,里赫特便放弃了作曲。几年以后,对这样的决定,里赫特解释说:“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给这个世界增添不好听的音乐”。
  • 二战开始时,里赫特父母的婚姻走向了失败,他的母亲爱上了另外一位男人。因为里赫特的父亲是德国人,成了被当局怀疑的对象,他计划带领全家逃离这个国家。因为有了这段罗曼史的羁绊,里赫特的母亲不愿意离开俄国,于是全家依然留在了敖德萨。1941年,里赫特父亲被捕,后来被发现犯有间谍罪,于1941年10月6日被处决。里赫特再没有跟自己的母亲有过任何来往,一直到20年以后母亲去世前不久,第一次去美国巡演时才有了一点联系。

个人生活

  • 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莲卡,并为她的独唱音乐会进行了钢琴伴奏。从那时起,他们俩成为了终身伴侣,但一直没有结婚。多莲卡在生活和事业两方面都给了里赫特极大的支持,在里赫特生病的最后日子里,一直陪伴在其左右。1998年5月17日,在里赫特去世几个月以后,多莲卡也离开了人世。

巡演历程

  • 1949年,里赫特获得斯大林奖章,从此在俄国、东欧以及中国进行了广泛的音乐会巡演。1950年,他首次在苏联以外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举办了音乐会。1952年,里赫特应邀在描述米哈伊尔·格林卡的电影《作曲家格林卡》(根据1946年电影翻拍)中扮演李斯特。鲍里斯·斯米尔诺夫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 1952年2月18日,里赫特第一次作为指挥,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E小调交响协奏曲,罗斯特洛波维奇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之后,他再没干过指挥这一行当。
  • 虽然里赫特一向以对政治“漠不关心”而著称,1960年他却以在苏联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特尔纳克葬礼上进行演出,表达了对当局的蔑视。(1953年,他曾在斯大林的葬礼上,和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一同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 在获得斯大林奖章、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之后,里赫特于1960年在美国举办了首场巡回演奏会,1961年又去了英国和法国。
  • 里赫特和多莲卡曾在东欧一些国家举办了数场独奏(唱)音乐会。1948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1950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和中南部城市布拉迪斯拉发;195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956年再次巡演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里赫特来到中国进行巡演。之后再次去了布拉格、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以及波兰首都华沙。
  • 1958年,里赫特和尤金·奥曼迪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使得里赫特蜚声美国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钢琴大师。1959年,里赫特和华沙爱乐乐团成功录制了另外一张唱片——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唱片由DG发行。正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发行的这些唱片,西方国家第一次意识到了里赫特的存在。里赫特在西方国家最初的拥护者之一是他的同胞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吉列尔斯在自己首次巡演美国时,面对评论界的好评如潮,直言不讳地说应该“等听到里赫特的琴声后再发此褒奖。
  • 里赫特在西方国家的第一场音乐会是在1960年5月获准在芬兰举办的;当年10月15日又去了芝加哥,在那里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美籍指挥家埃里希·莱因斯多夫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伴奏,引发了轰动。回首当年,《芝加哥论坛报》著名音乐评论家克劳迪亚·凯西迪,这位以其对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不太友好的评论而著称于世的女士,回忆起里赫特第一次登上舞台时描述其脚步是迟疑的,显得有点脆弱不堪(好像快要被吞没的感觉);但当在琴边坐下以后,立刻调动出了(观众长时间的注意力)。里赫特1960年美国巡演的成功,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一系列音乐会中达到了顶峰。
  • 1961年,里赫特计划去伦敦首演。他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包括海顿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遭到了英国评论界的一致诋毁。尤为明显的是,英国作家、评论家内维尔·卡达斯将里赫特的演出概括为“鄙俗”二字,而且对里赫特应邀去伦敦——一个自身已有了很多“二流”钢琴家的城市演出,感到大为不解。接下来1961年7月18日的音乐会上,里赫特演奏了两首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评论界的声音才发生了逆转。
  • 1963年,在对法国卢瓦尔河谷,一个很适合举办音乐节的地区进行调查探求以后,里赫特发现了距图尔北部几公里处的拉格朗日,于是在那里创建了卢瓦尔河谷音乐节,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 1970年,里赫特首次拜访日本,因为不喜欢飞行,他乘坐火车、轮船穿越了西伯利亚。他演奏了贝多芬、舒曼、穆索尔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还和日本管弦乐团一起演出了莫扎特和贝多芬。里赫特一生共访问日本达8次之多。

晚年

  • 里赫特非常陶醉于为观众们进行演奏,但厌恶提前几年就事先安排好准备演出的音乐会。在生命的后期,他会选择在很不起眼的、甚至经常是黑暗的小音乐厅进行演出,仅有一盏微弱的灯照着他的乐谱。里赫特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帮助听众全神贯注于正在演奏的音乐,而不是将注意力分散在诸如表情和手势这类不相关的多余之事上。
  • 1981年,里赫特创办了在普希金博物馆举办的十二月之夜国际音乐节,1997年他去世以后,该音乐节被重新命名为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十二月之夜国际音乐节。1986年,里赫特和他心爱的雅马哈钢琴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西伯利亚之旅,举办了约150场音乐会,在一些小城市里,有时甚至是连音乐厅都没有。以前从未看过音乐会的观众们聚集在大厅中央,欢呼雀跃庆祝音乐会的成功。据说在里赫特生命的晚期,他还曾打算举办免费音乐会(虽然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做)。
  • 有一则轶事还举例说明了里赫特在他生命最后10年里,是如何着手准备音乐会的。在读了《查理曼大帝传记》以后(我们的钢琴家本人可是一位十分热心的读者哦),里赫特让他的秘书给德国西部城市亚琛(查理曼大帝最喜欢居住的城市、也是他的长眠之地)一家剧院的经理发去一份电报,电报中陈述道:“我们的钢琴艺术大师已通读了《查理曼大帝传记》,希望在亚琛举办音乐会”。不久以后,音乐会如愿以偿在那里举行。
  • 到了1995年的时候,里赫特依然能够演奏钢琴作品中那些最被世人所喜爱的音乐,包括拉威尔的《镜子》、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肖邦钢琴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离别曲以及第四首叙事曲等。
  • 里赫特和管弦乐团最后的演出录音是1994年和日本新交响乐团合作的三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指挥是他的老朋友鲁道夫·巴沙。
  • 里赫特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是1995年3月30日,在德国吕贝克一次私人聚会上。演出包括两首海顿的奏鸣曲以及贝多芬的降E大调主题赋格变奏曲,后者是一部双钢琴作品,由里赫特和钢琴家Andreas Lucewicz共同演奏。
  • 晚年的时候,由于对作品音高的感觉开始模糊,里赫特的听力也开始退化,使他不能像以往那样挥洒自如地举办音乐会。为此,里赫特曾一度患上抑郁症。临终时刻,是舒伯特的第三钢琴奏鸣曲陪伴他去了天国。

主要荣誉及奖章

  • 1950年 斯大林奖章;
  • 1955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 1960年 格莱美奖;
  • 1961年 苏联人民艺术家;
  • 1968年 罗伯特.舒曼奖;
  • 1961年 列宁奖章;
  • 1977年 斯特拉斯奥大学名誉博士;
  • 1986年 丹麦莉奥妮.桑宁音乐奖;
  • 1975年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1965年、1975年、1985年三枚列宁勋章;
  • 1980年 十月革命勋章;
  • 1987年 格林卡苏维埃国家奖 ——因1986年的钢琴协奏曲节目而获得,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演出;
  • 1995年 为祖国荣誉勋章,第四级;
  • 1996年 俄罗斯联邦州奖;
  • 牛津大学音乐博士荣誉称号;
  • 入选2012年格莱美名人堂等。
  • 1952年,在苏联电影《作曲家格林卡》中,出镜扮演李斯特。

人物评价

  • 意大利评论家皮耶罗·拉塔利诺曾经断言道:钢琴演出历史上只有李斯特和布索尼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 格伦·古尔德称里赫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由音乐所创造的世界里,最强有力的沟通者”。
  • 俄国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从俄罗斯到西方国家》中,对里赫特有如下的描述:“里赫特无疑是位卓尔不凡的钢琴家,但也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无可挑剔。对我来说,他的音乐有时显得太枯燥了。如他演绎的拉威尔《水之嬉戏》,你听到的是冻僵的冰柱而不是潺潺的流水。”
  • 范·克莱本1958年在苏联参加了里赫特的独奏音乐会。据说他在那场独奏音乐会上曾放声大哭,回到美国时,形容里赫特的演奏是“我所听过的钢琴演奏里最具爆发力的。”
  • 鲁宾斯坦在谈到他第一次接触里赫特时说:“那是场寻常不过的演出;但是在某一时刻,我注意到我的眼睛越来越湿润,泪水开始顺着我的脸颊滚落下来。”
  • 海因里希·涅高兹则说:“他具备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既能抓住整部作品同时也不会忽略哪怕是作品里最细微的小节。就像一只雄鹰,既可以在那伟大的高处远眺地平线,也能俯拾大地上最细小的猎物。”
  • 肖斯塔科维奇在提到里赫特时这样说道:“里赫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巨大的天赋在他内心深处挣扎、狂喜。所有的音乐艺术现象对他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 俄国钢琴家弗拉迪米尔·索弗伦茨基声称里赫特是位“天才”;里赫特则回应说索弗伦茨基是“上帝”。
  • 霍洛维茨说:“在俄国所有的钢琴家中,我只喜欢一个人,那就是里赫特。”
  • 皮埃尔·布列兹说:“他的个人魅力要比作为一名钢琴家大得多,也远超钢琴领域的其他艺术大师。”
  • 《留声机》杂志评论员伯斯·墨里森这样描述里赫特:“怪异的、很坦率、充满英雄气概、矜持的、热情奔放的、极其高明的乐器演奏能手,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着一种很深刻的神秘,他太高深莫测了。可以这么说,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相关影片

Святослав Рихтер. Легендарный концерт в Лондоне
Рихтер в Москве - Бетховен, Шуман, Дебюсси, Рахманинов
Sviatoslav Richter documentary – Портреты на фоне музыки – Декабрьские вечера Святослава Рихтера

参考资料

  1. [1]里赫特——华丽回归朴素
  2. [2]里赫特 | 20世纪最后的钢琴大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