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斗篷(張光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斗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斗篷》中國當代作家張光恆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斗篷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每次讀到張志和的那首小詞《漁歌子》時,眼前就會清晰浮現一個風雨中頭戴斗笠的漁夫形象。他的那頂青箬笠,其形制,千百年來由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因襲了下來,直到二三十年前我的青少年時期。

在我家鄉永興縣八分分村,這件雨天必備的竹器我們叫做斗篷(即斗笠),厚實的大圓盤中央,凸出一個圓錐的尖頂,由兩層篾片交叉織成,中間夾一層箬葉,宛如一個大蘑菇。村里沒有南竹林,自然也就沒有專業製作斗篷的篾匠。低矮成叢的箬竹是有的,村莊的後龍山和村北的樅山尤多。在溪溝邊,在密集喬木下的陰濕處箬竹長得密密匝匝,葉片寬過手掌,深綠髮亮。這尋常的葉片,一年中我們只在端午包粽子時挑了寬大的摘了來,其餘的日子無人問津。村人買新斗篷,或是趕村東八里的黃泥圩,或者是趕村南七里的東城圩,一年裡,也不時有挑了一擔新斗篷的行商來村里叫賣。

每戶人家的牆釘上,都會掛着四五頂斗篷,多數已經陳舊發黑,有的甚至爛掉了邊緣。落雨的日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有外出,比如餵豬、上茅廁、挑水、串門、上學,都是順手拿一頂舊斗篷戴頭上。斗篷下的圓口處,往往穿了一根細繩子,已被汗漬和雨水浸泡得發黑,在下巴下面系一個結,能防止被大風颳落。

春插的時候,正是雨季,春雨嘩嘩地下,但水田裡的農事可耽誤不得。犁田耙田的老農,頭戴斗篷,身披蓑衣,卷着褲腿,赤着雙腳,扶着犁耙,揮着竹竿,喝着嗓子,驅着水牛,在雨幕里緩緩前行。扯秧往往是全家一齊上陣,七八歲的孩子,也是半個勞動力,一律頭戴斗篷,背上或披一件蓑衣,或者綁一塊長薄膜雨布,弓着腰,在水田裡嘩嘩地扯秧,洗秧,扎秧,泥水濺滿了身前的衣褲和臉面。一廂一廂的綠秧漸次扯光了,一紮一紮的秧苗從秧田裡提到田埂上,裝進竹篩子,挑往待插的水田。拋秧,插秧,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農活,儘管戴着斗篷,披着蓑衣雨布,一天下來,身上的衣褲往往也已經濕透。這段日子,村莊所有的新舊斗篷全都傾巢而出,在風雨里行走。

[1]

作者簡介

張光恆,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