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鸫指名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斑鸫指名亚种 |
中文学名:斑鸫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鹟科 亚 科:鸫亚科 属:鸫属 种:斑鸫 亚 种:斑鸫指名亚种 分布区域:欧洲 定名人及年代:Temminck,1820 |
斑鸫指名亚种(学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是斑鸫的一个亚种。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上海、甘肃、四川、湖南、江西、云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东部的 Silesia。 [1]
斑鸫指名亚种外形特征
雄鸟上体从额、头顶、枕、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头顶至后颈和耳羽具黑色羽干纹;眼先黑色,眉纹淡棕红色或黄白色,腰有时具少许栗斑。
尾上覆羽具栗斑或主要为棕红色而稍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大覆羽外翈羽缘棕白或棕红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亦为棕白或棕红色。
中央一对尾羽黑褐或暗橄榄褐色,羽基缘以棕红色,外侧尾羽内翈大都棕红色,外翈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棕红色。须、喉和喉侧棕白色或栗色,颏、喉两侧具黑褐色斑点,有的此斑一直扩展到整个喉部和上胸。
下喉、胸、两胁棕栗色,各羽均具白色羽缘,腹白色,尾下覆羽棕红色,羽端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棕栗色,亦具白色羽缘。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喉和上胸黑斑较多。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跗蹠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9-85g,♀48-88g;体长♂204-248mm,♀204-235mm;嘴峰♂17-22mm,♀16-21mm;翅♂123-134mm,♀120-130mm;尾♂86-98mm,♀77-100mm;跗蹠♂32-38mm,♀31-35mm。
斑鸫指名亚种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树林、白杨林、杉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杨桦林、杂木林、松林和林缘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果园和村镇附近疏林灌丛草地和路边树上,特别是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在迁徙期间较常见。
斑鸫指名亚种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性活跃,活动时常伴随着‘叽-叽-叽’的尖细叫声,很远即能听见。一般在地上活动和觅食,边跳跃觅食边鸣叫。群的结合较松散,个体间常保持一定距离,彼此朝一定方向协同前进。性大胆,不怯人。
斑鸫指名亚种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五营、带岭、牡丹江)、吉林、辽宁(抚顺、本溪、丹东、大连、营口、辽阳、盘锦、锦州)、内蒙古、青海(民和、贵南、天峻、周屋)、陕西(神木)、山西(沁水)、北京、天津、河北(东陵、新安、彭城、昌黎、北戴河、小五台、滋县)、河南(坝头)、山东(青岛、东明)、江苏(南京、盐城)、上海 甘肃(东部)、四川(成都、重庆、南充、南江、巫山、合川、峨眉、甘洛、雅安、天全、宝兴、西昌、会东、米易、温江、普威)、湖南(宜昌、衡山)、江西(新军、姚圩)、云南(沆江、丽江、泸水、腾冲、永善、昆明)、福建、台湾
斑鸫指名亚种繁殖方式
繁殖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木林、白杨林和林缘灌丛地带。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树干水平枝杈上,也在树桩或地上营巢,偶尔在悬崖边营巢。
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等构成,内壁糊有泥土。巢的大小为直径12-14cm。每窝产卵4-7枚,多为5-6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4.1-30.6mm×19-21.1mm,平均21.75mm×19.85mm。